首頁 > 疾病知識 > 婦科疾病 > 患子宮肌瘤後子宮還安全嗎?

患子宮肌瘤後子宮還安全嗎?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宮肌瘤的病名帶着一個人害怕的腫瘤字,但與惡性腫瘤相比,子宮肌瘤只能說是溫文爾雅的淑女。腫瘤起源於子宮的光滑肌細胞,與周圍的纖維結締組織細胞一起形成比較硬的球形,在女性荷爾蒙的作用下慢慢成長,閉經後停止成長萎縮。子宮肌瘤與正常的子宮肌有着明確的界限,界限是疏鬆和血管稀少的間隙,醫學上把這個間隙稱爲包膜。子宮肌瘤的惡變率只有千分之三,不必過度慌張。

患子宮肌瘤後子宮還安全嗎?

處理1:和平交往

約1/4的子宮肌瘤患者沒有不適,肌瘤和子宮可以安全交往幾十年。單個肌瘤直徑在5釐米以下,子宮整體體積在妊娠10周以內,肌瘤每年增加1釐米以下的子宮肌瘤,一般不需要手術,每半年到1年進行婦科檢查和超聲波檢查即可。關於體內的子宮肌瘤,如果不發出信號(出現症狀)騷擾的話,就沒有必要過度關注。權利應該是提醒婦科體檢的信號吧。

子宮肌瘤是否出現症狀,主要取決於子宮肌瘤對子宮內部結構是否有影響。子宮結構分爲三層:外層爲膠膜層,中間爲肌層,內層爲粘膜層。生長於子宮外層的肌瘤,稱爲漿膜下子宮肌瘤,除非因爲蒂細長腫瘤體扭轉而引起疼痛,否則極少會引起症狀。中間層生長的肌瘤稱爲肌壁間肌瘤,數量過多或體積過大,會影響子宮內壁的形態,子宮內膜面積增大,月經量增大,向外出現壓迫膀胱、直腸的症狀,例如尿頻、夜尿增多、大便不乾淨等牆壁間肌瘤生長子宮內層生長的肌瘤被稱爲粘膜下肌瘤,危害最大,月經量明顯增加,貧血、疼痛、白帶增加、不育等症狀,必須消除

子宮肌瘤出現相關症狀時,需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手術、藥物與手術相結合、放射干預和未來基因治療。如何選擇治療,主要看年齡,是否有生育要求等。

處理2:你死後我活着

子宮肌瘤的成長需要雌激素、妊娠激素的參與,藥物治療的主要原理是阻斷性激素對子宮肌瘤的作用。臨牀療效最確定的是GnRHa(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抑制女性生殖內分泌軸,抑制肌瘤的成長。每月注射一次皮下或肌肉,3個月可減少肌瘤體積35%~61%,明顯減少月經量或閉經,改善貧血症狀。缺點是藥物費用高,用藥期間雌激素低,出現更年期症狀、骨量喪失等不良反應,停藥3~4個月後肌瘤體積可再次增加到原來的大小。因此,醫生建議在子宮肌瘤手術治療前使用這種藥物,改善患者貧血狀況,減少肌瘤體積,有利於手術。

目前國內外也有很多應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報道,可以縮小肌瘤體積,明顯減少出血量,通常使用半年到一年,停藥後肌瘤反彈,一般用於閉經期。雄激素類似物,有減少肌瘤體積的作用。低劑量的口服避孕藥可用於治療肌瘤引起的月經量過多,沒有促進肌瘤增長的作用。在鋪天蓋地的小廣告中,主張可以消除或解決子宮肌瘤的其他藥物,還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學數據,接受治療時,應該三思而後行。

子宮肌瘤可通過開腹、腹腔鏡和陰道手術去除。爲了減少手術創傷,縮短術後恢復時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微創手術,腹腔鏡和陰道直視去除肌瘤已成爲當今普及的術式。腹腔鏡去除肌瘤需要醫生有良好的鏡下縫合技術,直徑超過1釐米的肌瘤需要用儀器將其分割成條狀取出。微創手術後骨盆腹腔粘連的概率低於腹部手術,也有助於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腹腔鏡下,用激光和電凝的方法變性子宮肌瘤,有壞死、萎縮的方法,但該方法不適用於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對於引起陰道出血的粘膜下肌瘤,沒有必要用藥物治療。因爲藥物的療效很差。對於這樣的患者,利用宮腔鏡去除粘膜下肌瘤是國際公認的方法。這種手術要求醫生有熟練的電切、凝聚方法技術和良好的宮腔鏡設備。

值得注意的是,子宮肌瘤切除術是姑息性手術治療方式,術後肌瘤復發的風險。調查顯示,術後5年肌瘤複發率約爲51%,其中約1/5可能需要再次手術。

目前採用栓塞肌瘤供血管,有餓死肌瘤介入治療方法。其有效性得到肯定,被飼養的肌瘤當場萎縮或陰道排出,達到治療目的。技術的關鍵是特別選擇肌瘤供血管,避免卵巢供血。疼痛和發熱是術後應注意的問題。

處理3:同歸於盡

切除子宮是治療子宮肌瘤最乾淨徹底的方法。但是,子宮切除後,影響卵巢的血液供應,卵巢衰退時間提前到45.4歲(正常閉經年齡爲49.5歲)。因此,在重視生活質量的今天,人們希望選擇子宮肌瘤去除術。單個平滑肌瘤直徑超過5釐米,出現平滑肌瘤的症狀,影響子宮腔形態,引起輸卵管梗塞,患不育症時,可進行平滑肌瘤切除術。術後可明顯改善月經量大、貧血、壓迫、疼痛等症狀,提高妊娠率。

在生活中,許多人可能在體檢或就診時發現子宮肌瘤。看了以上很多治療方法,知道了這麼多手段應對肌瘤,而且約1/4的患者不需要治療,不必因良性子宮肌瘤而感到恐慌,盲目地尋求醫生,建議去正規醫院,與專家協商個人化的最佳治療方案。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