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知識 > 用藥指南 > 母乳性黃疸的寶寶能吃蒙脫石散嗎 母乳性黃疸應該如何治療

母乳性黃疸的寶寶能吃蒙脫石散嗎 母乳性黃疸應該如何治療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母乳性黃疸的定義和分型

母乳性黃疸是指發生在健康母乳餵養兒(多爲足月兒)中的一種常見的以未結合膽紅素(UCB)升高爲主的高膽紅素血癥,其發生率佔出生4~7天新生兒黃疸的49.25%。根據不同的發病學說和發病時間,臨牀上母乳性黃疸可分爲早髮型及遲髮型兩類。

母乳性黃疸的寶寶能吃蒙脫石散嗎 母乳性黃疸應該如何治療

1.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發生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似,即生後母乳餵養2~3天時出現,4~7天達高峯。患兒一般情況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血遊離膽紅素峯值一般爲205~342μmol/L,黃疸消退時間晚於生理性黃疸。母親缺乏餵哺技巧的知識、乳房腫脹、乳頭皸裂、新生兒無效吸吮、生後短時間內母乳量有限等因素均可導致新生兒處於飢餓、脫水和營養缺乏狀態,使胎糞排出延遲,腸肝循環增加,從而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該型黃疸嚴重者可能導致新生兒膽紅素腦病。

2.遲髮型母乳性黃疸多於生後母乳餵養6~9天出現,可緊接生理性黃疸發生,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再次加重。黃疸多以輕、中度多見,重度較少見,患兒多數一般情況良好,無明顯臨牀症狀,但血遊離膽紅素峯值超過生理範圍。該型黃疸持續時間可達4~12周。該型預後良好,很少有可能引起新生兒膽紅素腦病。

二、母乳性黃疸的發病機制

目前母乳性黃疸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根據新生兒黃疸的發生機制,可以推測新生兒母乳性黃疸與母乳本身的成分及與母乳餵養新生兒自身存在的原因有關。目前認爲,母乳性黃疸的發病機制主要是新生兒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GT)活性異常等學說。

三、母乳性黃疸的診斷

由於目前母乳性黃疸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故缺乏特異的實驗室指標確診。因此,首先需要除外感染性、溶血性、免疫性等多種因素方能考慮診斷母乳性黃疸。根據其臨牀特點,診斷標準主要包括:

①患兒多爲足月兒,純母乳餵養或母乳餵養爲主。

②黃疸出現於生理性黃疸期,血清遊離膽紅素>220.6μmol/L(12.9mg/dl);或黃疸遷延不退,超過生理性黃疸期限仍有黃疸,血清總膽紅素>34.2μmol/L(2mg/dl)。

③完善總血清膽紅素、結合膽紅素、患兒的血常規、網織紅細胞、直接Coomb試驗、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肝功能、甲狀腺功能檢查,檢測孕母的甲、乙、丙肝抗體,血清TORCH,同時檢測母、嬰血型等,除外可能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其他病因。

④患兒一般情況好,精神食慾正常,生長髮育良好。

⑤暫停母乳餵養48~72小時後,黃疸明顯消退,血膽紅素迅速下降30%~50%,恢復母乳餵養後黃疸再次加重。

四、母乳性黃疸的治療和預防

1.母乳性黃疸的治療母乳性黃疸多數預後良好,發生膽紅素腦病的可能性較低,故確診後多數輕症患兒無需特殊治療。但由於膽紅素具有神經毒性作用,故需密切監測患兒的黃疸程度,防止膽紅素水平過高引起膽紅素腦病。

(1)調整母乳餵養母乳性黃疸與母乳餵養密切相關。美國兒科學會及其他一些研究認爲,母乳餵養作爲嬰兒的最佳餵養方式,需要消除母親對於母乳性黃疸的恐懼,儘量鼓勵和教育母親進行正確的母乳餵養,而非單純的停止母乳餵養。美國兒科研究院建議輕、中度黃疸的患兒應該繼續給予母乳餵養。對於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由於母乳餵養不足導致熱卡攝入不足和脫水可增加黃疸的嚴重程度,故增加餵哺的頻率可減少嚴重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中提到,對於健康的足月兒或接近足月兒,應鼓勵和促進有效的母乳餵養。在生後前幾天內,臨牀醫師應鼓勵母親餵哺孩子至少8~12次/天。同時明確反對對無脫水存在的母乳餵養患兒額外補充水分和葡萄糖,認爲對於黃疸的消退毫無益處。對於遲髮型母乳性黃疸,過去主要爲暫停母乳,但在2001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推薦的治療方案中,建議遲髮型母乳性黃疸血清膽紅素<257μmol/L(<15mg/dl)不需停哺乳,≥257μmol/L時暫停母乳3天,在停母乳期間,母親需定時吸奶。

(2)光照療法光照治療是降低血清遊離膽紅素的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通常用於重度母乳性黃疸。(不同出生時齡的足月新生兒和不同胎齡或出生體重的早產兒黃疸干預標準請參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推薦標準光源以藍光最好(主峯波長爲425~475nm),也可選擇白光(波長550~600nm)或綠光(波長510~530nm)。光療方法主要爲單面光療法、雙面光療法、毯式光纖黃疸治療法。時間分連續和間歇照射。間歇照射更爲合理,臨牀應用更爲廣泛。

(3)藥物治療輕症患兒無需特殊的藥物治療,中、重症患兒治療可以同其他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案。目前常用於治療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藥物主要有:

①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尼可剎米,可以誘導肝細胞中葡萄糖醛酰轉移酶的活性增高,促進膽紅素的結合,增加肝臟膽紅素的清除。

②藥用炭、瓊脂、蒙脫石散等可阻斷膽紅素肝腸循環,減少膽紅素重吸收。

③微生態製劑如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等,可促進新生兒正常腸道菌羣的建立,加速腸道內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糞膽原排出體外,並可降低糞便黏度,促進胃腸蠕動,有利於腸道中的膽紅素排出。

2.母乳性黃疸的預防我國隨着愛嬰醫院的建立,母乳餵養得到廣泛推行,母乳性黃疸的發病率有增多趨勢。雖然母乳性黃疸的預後相對較好,但是仍然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給母親哺乳帶來心理負擔,因此要積極預防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目前的做法主要有:①早開奶:生後1小時內進行哺乳。②勤吸吮:生後第1日即需增加哺乳頻率,至少達到每日8~12次。③適當補充微生態製劑。④必要時監測膽紅素水平。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