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物品 > 教育資訊 >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如何定義學生欺凌的 如何教孩子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如何定義學生欺凌的 如何教孩子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校園學生欺凌事件也是屢有發生的,在新修訂的未成年保護法中,首次對學生欺凌進行了定義,在日常,也要教孩子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那麼,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如何定義學生欺凌的?下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如何定義學生欺凌的 如何教孩子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如何定義學生欺凌的

近年來,由校園欺凌引發的悲劇時有發生,如何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10月17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首次對學生欺凌進行了定義。

相關專家指出,新法將精神損害納入到欺凌範圍,概念的界定更加精準,同時明確規定了學校要有防控與處置機制,但學校防控欺凌的工作制度如何建立,還有待於教育行政部門進一步明確並出臺配套規定。

“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爲。”

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首次對學生欺凌進行了定義。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苑寧寧表示,“新法中對學生欺凌的界定,與教育部之前頒佈的規範性文件中對校園欺凌的界定基本保持了一致。”

新法明確界定了學生欺凌範圍,指的是發生在學生之間的行爲;不僅限於暴力,也包括語言辱罵甚至只是網絡醜化。在以前的實踐中,很多人認爲欺凌主要集中在人身方面,目前界定的範圍相對來說比較周全,包括了三個方面:肢體欺凌、語言欺凌和網絡欺凌。此外,明確了欺凌行爲要產生一定的嚴重後果,給對方造成人身、財產或者是精神上的損害。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如何定義學生欺凌的 如何教孩子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 第2張

如何教孩子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

1、如果孩子尚未捲入學生欺凌,告知他避免捲入的注意事項,教會識別和判斷學生欺凌情景的方法,遠離學校及周邊不安全區域;課間、放學後回家途中,儘量避免獨身一人,不遠離在遭受欺凌時能有人提供支持和幫助的環境;將所擔憂的事情儘量告知父母或其他好朋友,尋求指導和幫助;學會使用協商、理性的方法解決同伴衝突和矛盾。

2、教給孩子獲取幫助的方法、渠道,比如讓孩子記住某個成人電話或報警,以便遭受欺凌時求助。

3、教孩子如何有效地報告學生欺凌,包括:什麼事情讓他害怕不舒服;誰做的這件事;爲了解決問題或讓欺凌者離開,他都採取了什麼措施;清楚表述希望成人怎樣做等。

4、教孩子遭遇欺凌時的言語對應方法,即學會怎樣說,家長告訴孩子言談舉止要充滿自信,不要表現出低落、恐懼的情緒。語言要果斷。可以“不!”、“我”等開頭以強調自己堅決的態度。當欺凌者強迫被欺凌者做其不願意做的事時,堅決地說“不行!我不想做!”而不要說“你爲什麼要我這樣做”或“又對不起,我不想做”等缺乏力度的言語。

5、教孩子認知策略,即改變思路。具體方法:積極自我談話法,即當別人向自己進行言語欺凌時,努力回憶過去的一些美好事物或想象自己嚮往的事,多想自己的優點即積極的自我,以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讓自己的情緒免受影響。尋找恰當的應對策略,對症下藥,根據發生原因、地點、方式、程度、參與人數等採用不同的對策。站在欺凌者角度考慮欺凌情景,思考“他爲什麼欺凌人?他們會得到什麼?”等問題會幫助受欺凌者想出對付欺凌的辦法。減緩壓力技術,比如呼吸訓練。從1數到4時深吸一口氣,數到5時再呼出來,多次重複,就會發現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身體放鬆法,在憂慮時有緊張感,放鬆肌肉,放鬆身體,心理自然也會放鬆。

6、教孩子行爲策略,即改變孩子行爲方式。當欺凌者以嘲笑、諷刺等言語欺凌時,可以教孩子不予理睬,假裝聽不見;當孩子處於不安全環境時,教其如何辨別環境安全與否,發現不安全情景時要迅速離開;讓孩子與不同羣體學生交友,擴大同伴支持網絡。

7、身體語言略,即改變外觀。幫助、指導孩子在面對欺凌時,改變過去恐懼的情緒,昂首挺胸站立,目光有神看人,全身充滿自信。

8、第八策

教孩子自我防衛策略,讓孩子認識到自衛不是簡單的打回去,要善於觀察周圍環境,時刻保持警戒,出門在外將注意力集中在周圍環境中,觀察有無可疑人跟蹤,有無人暗中準備攻擊你等;遭受欺凌時提高聲音分貝可讓欺凌者卻步;身陷危險時設法以喊叫、大呼“着火!”等方式以引起周圍人注意;超出自己控制範圍時,避免硬碰硬,注意發現逃離突破口或場所的出口,伺機逃離。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如何定義學生欺凌的 如何教孩子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 第3張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