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知識 > 婦科疾病 > 父母對孩子一定要言而有信

父母對孩子一定要言而有信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小學生最不滿足家長的12種行爲,說話不算數佔比43比6,排名第一。這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全國調查的意外發現。

父母對孩子一定要言而有信

仔細想想,其實也不足爲奇。在我收到數萬封中小學生的信中,很多人都在談論這個問題。其中一封信說:

我父母的話一點也不算。我父親說,只要我考上前五名,他就帶我去過山車。但是,我真的考了第五名的時候,他說沒有時間,下次吧。我媽媽也一樣,她說我寫作業後下樓和夥伴玩,我寫完後又彈鋼琴一個小時。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電影《麥兜的故事》,麥兜的媽媽讓他吃藥,說吃藥病就好,病好了就帶他去馬爾代夫。結果,麥兜吃了藥,生病後,母親再也不去馬爾代夫了。麥兜再問,母親說,發財後再說吧。我懂麥兜,感覺他和我一樣可憐。今後父親,母親怎麼答應我,我不相信他們,都是謊言!

一、嘲笑和欺騙

發現對孩子說話不算數的父母,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周圍的大人很少。因爲他們知道語言不可靠,不知道那個的道理。但是對待孩子,說話算不算數似乎無關緊要。所以,“哄孩子”一詞在中國很流行,幾乎成了父母們的共識。在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同軸這個詞的第一個定義是同軸:你同軸我,我不相信。第二個定義是逗。本來,逗是帶孩子的意思,但在很多父母的實踐中,逗和逗經常混淆。

父母對孩子說話沒有信心,最本質的原因是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所以沒有把對孩子的約定當作約定,沒有理解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該是人平等關係。我們在1999年的全國調查中發現,現代人最重要的質量是什麼?這個問題,父母的回答是責任,中小學生的回答是平等。以平等爲最重要的品質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有很大關係,孩子經常被父母平等對待,所以特別想平等。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收到了中學生的信,信中母親的想法代表了相當多的父母的意見:

我母親多年在外面工作,我住在阿姨家。有一次,我無意中聽到阿姨在背後說了母親的壞話。暑假到了,我去媽媽工作的地方玩,把阿姨說的壞話全部照搬地告訴了她。暑假過去了,我又回到了阿姨家。有一天,媽媽打來電話,碰巧阿姨接了,沒想到媽媽和阿姨說話就說了告密。當時我很生氣,因爲當時我跟媽媽說的時候,媽媽答應我不告訴任何人,也不告訴姨媽。畢竟當天大姨媽掛了電話就很生氣。我很痛苦。之後,我抱怨媽媽,問她爲什麼說話不算數,媽媽說:孩子,沒關係。這樣說,阿姨下次不會說我的!聽了這句話,我覺得媽媽不僅說話不算數,而且很自私,只覺得自己心情舒暢,不考慮我的心情。從那以後,我就不把心裏的話告訴她了。我擔心告訴她什麼,她會告訴別人。後來我又聽到阿姨說她壞話,我沒告訴她,她問我,我說不。我已經不信任她了,不用跟她說實話。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孩子自然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也不會和父母說話,彼此的交流會受到阻礙,父子關係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二、兒童不可欺

父母失信於孩子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從淺層意義上說,父母失信會讓孩子因心願沒滿足而失望。成年人滿足自己的機會很多,而且願望一旦落空,他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解決失望的心情。孩子不同,他們的目標唯一簡單,努力也達不到願望,就會失望絕望。

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說,父母失去信用會讓孩子失望。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天,是地,從心底崇拜和依賴,特別是在10歲之前,父母的每一句話對孩子來說都像聖旨。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的承諾只是欺騙,他們就會感到困惑和失望:父母可以無數地說話。世界上誰能相信?這種恐慌感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危機,而且對父母的權威挑戰幾乎具有霸權性。

古人早就知道這個道理,孔子學生參加的教子的故事讓我們回味道很多:

有一天,參加的妻子去市場買東西,兒子吵鬧也和母親一起去,參加的妻子說:留在家裏,母親回來殺豬吃。妻子回家後,參加過捕豬殺人。他的妻子立刻停止說:我剛纔只是和孩子玩,爲什麼真的要獵殺呢?孩子不能撒謊。小孩年幼無知,只會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誨。現在你的話數不清,欺騙孩子,其實是在教孩子撒謊。母親欺騙孩子的時候,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母親再教育他就沒有效果了。所以曾經參加過殺豬。

父母的行爲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如果父母不相信,孩子將來也很難保護約定的美德。因此,即使承諾是一件小事,父母也應該認真做,不要忽視小事,不要小事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