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知識 > 女性健康 > 婦科醫生接連得了癌症嗎?警惕生活的輻射

婦科醫生接連得了癌症嗎?警惕生活的輻射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月20日晚,方舟子通過微博報道,武漢協和醫院有嚴重的核泄漏,該院婦產科4名女教授患甲狀腺癌。微博上附有病女教授寫的求助信。方舟子說有病女教授的聯繫方式,呼籲媒體記者採訪。截至21日上午10點,該微博已有近3000條評論,轉發6000多次。

婦科醫生接連得了癌症嗎?警惕生活的輻射

21日上午8點,武漢協和醫院通過該院網站發表了協和醫院手術室工作環境引起醫生癌症的網絡傳聞。聲明顯示,該院一直重視並採取切實措施,保障患者醫療安全和員工職業防護安全。該院一直按照國家衛生、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的要求,依法開展相關放射診療活動。僅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湖北省疾控中心對三名員工所在手術室的工作環境和周圍輻射劑量進行了三次嚴格檢查。檢查報告顯示,協和醫院外科大樓手術室環境輻射水平符合電離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的要求。

甲狀腺癌問題頻發電離輻射是重要的危險因素

甲狀腺癌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輻射治療用輻射、自然界天然輻射源、高壓電線輻射等是目前甲狀腺癌只有明確的致病因素。據統計,約9%的甲狀腺癌與射線暴露、接觸史有關。輻射劑量和甲狀腺癌的風險線性增加,接觸劑量超過20戈瑞,甲狀腺體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傷。

甲狀腺癌的發生也與接觸放射線時的年齡有關,兒童期的電離放射線接觸史是發生甲狀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此外,荷爾蒙水平和飲食中碘、維生素c、e的攝入量等可能與甲狀腺癌的發生有關,但需要進一步研究證明。

警惕天然放射線引起的疾病

近年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探索天然電離放射線劑量給居民帶來的遺傳畸形、惡性腫瘤等疾病的危害程度。很多專家認爲,如果經常接受自然放射線或住在高放射線區域,經常從呼吸、食物、飲用水等方法接受放射線,其總量對人體的危害很可能成爲惡性疾病的誘因。他們指出,在含有高放射性物質的建築物中,氧氣濃度遠遠高於普通室內。

一些地下建築物,如防空幹道、地下室等,長期不通風時,氡及其子體的放射性濃度比正常範圍高几百倍或幾千倍。這足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瑞典有旅行社,室內氡及其子體放射性濃度過高,無人居住。美國1986年初,撥出鉅款,對氡濃度高於國家限值的建築採取改善措施。西德發現一些製造商的陶瓷器具含鈉量過高,發表,強制制製造商改變產品處方,更換產品。

電磁輻射正成爲致病的根源

人體長期暴露在手機、電腦屏幕、發射塔磁場,可能引起頭暈、噁心、肌肉疼痛等症狀,這種症狀被稱爲電磁輻射超敏症。如果不採取措施,未來醫院出現的大部分疾病可能與輻射有關。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和信息技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狄國慶節說。

生活在電子環境中,電磁輻射總是影響我們的身體。當我們用手機打電話時,音頻信號經過手機轉換爲高頻繁的電話號,然後通過天線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射出去,這時在手機附近就會產生較爲強烈的電磁輻射。

使用手機打電話時,人的眼球就相當於一個接收天線,有多少吸收多少。微波輻射造成熱效應,破壞了腦部細胞,相當於把腦部部分‘煮熟了’。電磁波放射線會產生熱效果,身體受到電磁波放射線時,首先的反應是發熱症狀,發熱會破壞生物體的細胞和組織。強電磁輻射會對身體的多個系統造成傷害。

據瞭解,多種頻繁電磁波特別是高頻波和較強的電磁場作用人體的直接後果是在不知不覺中導致人的精力和體力減退,容易產生白內障、白血病、腦腫瘤,心血管疾病、大腦機能障礙以及婦女流產和不孕等,甚至導致人類免疫機能的低下,從而引起癌症等病變。

輻射埋伏七個妙招防輻射

1、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於集中或經常一起使用,特別是電視、電腦、電冰箱不宜集中擺放在臥室裏,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劑量輻射的危險中。

2、電腦的擺放位置很重要,儘量別讓電腦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爲電腦輻射最強的是背面,其次爲左右兩側,屏幕的正面反而輻射最弱。

3、水是吸收電磁波的最佳介質,因此可以在電氣設備周圍加入幾瓶水。不過,必須是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才行,絕對不能用金屬杯盛水。

4、當電器暫停使用時,最好不讓它們長時間處於待機狀態,因爲此時可產生較微弱的電磁場,長時間也會產生輻射積累。

5、計算機熒光屏表面存在大量靜電,其聚集的灰塵可以轉射到臉部和手部皮膚露出的地方,隨着時間的推移,容易發生疹子、色素沉着、嚴重者甚至引起皮膚病變等,因此使用後必須立即洗臉。

6、電腦操作者應多吃胡蘿蔔、白菜、豆芽、豆腐、棗、橙、牛奶、雞蛋、動物肝、瘦肉等食物,補充人體維生素a和蛋白質。也可以多喝茶,茶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質有助於吸收和抵抗放射性物質。

7、手機在開通瞬間和充電時通話,釋放的電磁輻射最大,因此最好在手機響了一兩秒後接電話。充電時不要接電話。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