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物品 > 教育資訊 > 年輕人朋友圈屏蔽父母中的三種衝突 朋友圈要不要對父母開放

年輕人朋友圈屏蔽父母中的三種衝突 朋友圈要不要對父母開放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這種現象是非常普遍常見了,這其實是年輕人和父母在觀念以及教育等 方面存在的一些衝突,年輕人爲什麼朋友圈屏蔽父母?朋友圈要不要對父母開放?下面本站小編就帶來介紹。

年輕人朋友圈屏蔽父母中的三種衝突 朋友圈要不要對父母開放

年輕人朋友圈屏蔽父母中的三種衝突

年輕人的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已不是什麼祕密。騰訊新聞2018年公佈的《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裏面提到,52%的子女曾經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沒有加過父母好友。

1、對邊界感的認識不一樣 ——前喻文化和後喻文化的衝突

年輕人要構建自己的世界,需要邊界感,而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爲什麼屏蔽父母?這不代表他們和父母關係不好,主要是年輕人主體意識、個人自我意識增強的一種表現。我帶的研究生在朋友圈也屏蔽了我,他怕我干涉他的個人生活,要保持他個人的隱私。很多年輕人屏蔽掉父母怕他們嘮叨、擔心,這其實是怕干預他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反向來說,中國傳統是長者文化、家族文化、集體生活文化,中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一種“過密”的關係。從父母的內心文化心理結構來看,喜歡融合在一起,喜歡瞭解你像瞭解他自己一樣,以前也有父母偷看孩子日記的討論。這一點和西方文化不一樣。父母的觀念屬於前喻文化,年輕人代表的則是後喻文化,兩種文化就形成了文化衝突,這是一種中立的衝突。父母想更多瞭解是一種愛,年輕人不希望父母擔心也是一種愛。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房間,父母進房間要打招呼。現在的年輕人接受互聯網、全球化文化,邊界意識要比父母一輩強得多,比如公與私、上班時間和下班時間。

我們的社會從高度整合的計劃經濟社會轉變爲高度個體化的市場經濟社會,深度社會轉型帶來年輕人意識的分化。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後工業化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社會,人們對個人邊界、公與私的區分會更加明顯。90後、00後職場個人區分判斷就很明顯了。

2、父母小心翼翼的關心背後——獨立能力和隱私要求不匹配的衝突

我們以前是多子女家庭,一個家庭五六個孩子,父母忙工作,根本顧不過來,我們是在自由狀態下野蠻生長起來的,每個人的獨立性都比較強,大家庭生活也沒有多少隱私意識。少子化以後,孩子衆星捧月般長大,相對來講,獨立性不夠,他有很多事情還需要求助於父母,但是個人隱私要求則高多了,他的隱私要求超過了獨立能力,父母不能放心,這形成一個矛盾衝突。

另一方面,隨着年齡增長,孩子越來越忙,父母則越來越閒,父母有大把的時間投放在孩子身上,加上社會信息技術條件,即使孩子在國外也恨不得隨時視頻,孩子則沒有那麼多時間投放到父母這邊,又形成一個衝突。

年輕人朋友圈屏蔽父母中的三種衝突 朋友圈要不要對父母開放 第2張

3、好現象還是小傷心——過度親子教育和缺乏子職教育的衝突

很多父母知道自己被屏蔽後的反應是反省和自責,反思自己哪裏沒有做好,覺得自己應該改變溝通方式。

其實這是普遍現象,也是一箇中性現象。

父母無須對朋友圈被屏蔽的現象太過在意,家庭關係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焦點,孩子小時候是一個狀態,上大學是一個狀態,成家之後又是一個狀態,也許屏蔽一陣子他覺得沒什麼好屏蔽的,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當前中國家庭教育主要是三對關係,母與子關係、父與子關係、父母關係。這個理論下的家庭教育,包括親子教育、夫妻教育還有子職教育。

子職教育,通俗講就是孩子在家庭中責任的教育。我們在家庭中給孩子做各種各樣的服務,反過來也要給孩子一些規矩,按他的年齡、自立水平完成他的社會化任務,比如一兩歲時必須學會自己吃飯,上學了書包應該自己整理,預習功課應該自己完成,回家見到父母應該問好等。我們很多家庭對這些日常細微的習慣從來不做要求,導致很多孩子書是讀得不錯,但是其他行爲習慣沒有養成。

我們經常討論今天怎麼做父母,各種文章滿天飛,很少人思考今天怎麼做孩子。等到孩子大了,父母需要被關心的時候,他沒有這個訓練,沒有這個意識。這又形成一對矛盾。

年輕人朋友圈屏蔽父母中的三種衝突 朋友圈要不要對父母開放 第3張

朋友圈要不要對父母開放

其實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從家庭關係處理的角度來講,可以更有策略地處理問題。年輕人屏蔽掉父母沒有問題,但是屏蔽並沒有解決父母擔心和關心的問題。上大學後是成年人了,你怎麼做好一個孩子,你怎麼扮演好你在家庭中“孩子”這個角色?是需要思考的。

朋友圈要不要對父母開放,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也有值得深思的含義。能不能也從父母的角度出發,聽一聽他們的意見和選擇?畢竟,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實際上掐斷了與父母溝通的一種渠道。成功的時候與父母一道分享喜悅,不如意的時候聽一聽父母的意見、建議,遇事時就能夠從全方位、多角度作出更理性、更全面的評估與預判。這對年輕的成長不無裨益。

對年輕人來講,真正的成長,是要學會關心父母,滿足他們的需求,及時溝通,去面對、解決父母的擔心和被關心的需求。

從父母角度而言,也許有的父母知道被子女屏蔽或“拉黑”了,會覺得“很受傷”,畢竟,他們進入子女的微信圈,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實際上出於關愛子女的本能,並無偷窺之意。然而,看看這些子女的感受,有的擔心父母催婚,有的爲了報喜不報憂,有的覺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在相當一部分人的潛意識裏,父母永遠都是管理者的角色,在朋友圈裏分享的內容,很多都會暴露自己的行蹤和心情,所以他們拼命想避開束縛、渴望自由。

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一定意義上關乎隱私而無損親情,或許並不值得上綱上線。對此,做父母不妨嘗試給予充分理解。畢竟,尊重子女的隱私,既是一種法律規範,也是道德和親情的呼喚。誠然,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平穩、順利地成長,希望他們的人生道路妥當、安全。然而,子女的興趣和意願,應該放在第一位,父母應多尊重子女的選擇,從旁引導,不要因爲過度干預而越俎代庖,結果適得其反。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