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知識 > 兒童疾病 > 新生兒窒息復甦

新生兒窒息復甦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新生兒窒息復甦就是在新生兒出現窒息現象的時候,及時地進行一些復甦的工作,讓剛出生的寶寶能安全地度過危險期,而小編在這裏不止向媽媽們介紹新生兒窒息復甦的一些方法、步驟,還會介紹一些新生兒窒息後遺症的治療方法等,幫助媽媽保證寶寶的健康。
新生兒窒息復甦
新生兒窒息復甦的步驟

面對新生兒窒息的狀況,及時搶救很重要,如果不能抓緊時機進行搶救,對寶寶的傷害會很大,還會給寶寶帶來一些嚴重的後遺症,所以,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新生兒的復甦步驟。

新生兒窒息的復甦應由產、兒科醫生共同協作進行。事先必須熟悉病史,對技術操作和器械設備要有充分準備,才能使復甦工作迅速而有效。Apgar評分不是決定是否要復甦的指標,出生後應立即評價呼吸、心率、膚色來確定復甦措施。

復甦方案:①儘量吸淨呼吸道黏液。②建立呼吸,增加通氣。③維持正常循環,保證足夠心搏出量。④藥物治療。⑤評價。前三項最爲重要,其中吸淨呼吸道黏液是根本,通氣是關鍵。

1、最初復甦步驟

①保暖:娩出嬰兒置於遠紅外或其他預熱方法的保暖臺上。

②用溫熱乾毛巾揩乾頭部及全身。

③擺好體位,肩部用布卷墊高2~2.5cm,使頸部微伸仰。

④立即吸淨口、咽及鼻部粘液。

⑤觸覺刺激:拍打足底2次及磨擦嬰兒背部,促使呼吸出現。

2、復甦步驟

上述初步復甦後,嬰兒出現正常呼吸,心率>100次/分,膚色紅潤或僅手足青紫者予以觀察。如無自主呼吸和心率<100次/分,應立即用復甦器加壓給氧,15~30秒後心率>100次/分,出現自主呼吸者可予以觀察;心率在80~100次/分,有增快趨勢者宜繼續復甦器加壓給氧。如心率<80次者,同時加胸外按壓心臟30秒,無好轉者行氣管插管術,同時給於1:10000腎上腺素0.1~0.3ml/kg,由靜脈或氣管內注入,如心率仍<100次/分,應依據病情給予糾酸、擴容及抗休克等措施。

3、復甦技術

①復甦器加壓給氧法:面罩應密閉遮蓋下巴及口鼻,通氣率30~40次/分,手指壓與放的時間比爲1:1.5.

②胸外按壓心臟:按壓速率爲120次/分(每按壓3次,間斷加壓給氧1次)。

③喉鏡下經口氣管插管:指徵如胎糞粘稠或聲門下有胎糞顆粒需吸淨者、重度窒息需要較長時間加壓給氧人工呼吸者、應用氣囊面罩復甦器胸廓擴張效果不佳者、心率在80~100次/分並不繼續增快者及懷疑有膈疝者。

4、復甦後觀察監護

監護主要內容爲體溫、呼吸、心率、血壓、尿量、膚色及神經系統症狀。注意酸鹼平衡、電解質紊亂、大小便異常、感染及餵養等。

新生兒窒息復甦後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些現象,2個月的嬰兒不會笑,或四五個月的嬰兒不會擡頭、頭豎不起來,或3歲多孩子走路不好,足尖朝下,足跟不着地,走路向前衝,走不穩。實際上,這些便是新生兒窒息的後遺症。

這窒息新生兒中的大多數媽媽會詳細陳述寶寶有新生兒窒息的病史及不正常的分娩過程,如臀位產、足先露產、媽媽有妊娠高血壓或生前胎心不好或產前B超可見臍帶繞頸、纏肢體或羊膜早破超過12小時甚至有的超過3天。有的媽媽能回憶起寶寶出生後許久都沒聽到哭聲,聽產科醫生講孩子臉面發青,擊打足心後才哭等等。

一般來說,胎兒和新生兒對缺氧的耐受力比成人強,如果是短時間缺氧而引起的輕度窒息,是不會留下新生兒窒息後遺症的。如果持續時間較長,甚至達到半小時,乃至幾小時之上,腦組織缺氧受損嚴重者,可產生程度不同程度的腦神經系統新生兒窒息後遺症,如智力低下、癲癇、癱瘓、肢體強直及生長髮育遲緩等。

窒息新生兒是指新生兒在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後血液循環氣體交換髮生障礙,使新生兒血氧供給不足,造成各個內臟的損害,特別是腦的損傷。由於缺氧程度不同,造成腦禍傷的程度有輕有重,嚴重者死亡,經搶救成活納新生兒中,由於腦缺氧、缺血,不同程度地影響小兒智力發育,少數還可出現癲癇或腦癱。據研究統計,有4%-7%窒息兒發展爲智力低下,其餘的智力平均水平低於正常兒。

新生兒窒息復甦後的護理

由於在窒息期間新生兒大腦缺氧,所以寶寶的身體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傷害,需要我們更爲全面、有效的呵護,所以,一些新生兒窒息復甦後的護理方法是很有必要去了解和學習的。

新生兒窒息經復甦後可能出現反覆,良好的護理對促進病情好轉有重要意義。

1、一般護理

將窒息患兒列爲護理重點,必要時派專人進行護理。由於新生兒窒息時呼吸功能障礙,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新生兒常常反應低下,無力將痰咳出,表現爲紫紺加重、呼吸不規則或暫停。因此護理就顯得格外重要,及時吸痰是保證呼吸通暢、防止窒息的必要措施。吸痰時要避免過分刺激,因新生兒口腔黏膜柔嫩,血管豐富,易被損傷而導致口腔感染。故吸痰時動作要輕,經常變換導管方向,分泌物要吸淨,導管切忌插入太深,以免刺激咽喉壁引起反射性咳嗽、嘔吐。另外要經常翻身,變換體位,促使痰液快速排出。同時,保證病室安靜,調整好病室的溫度、溼度及搞好消毒隔離工作。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心音、面色、尿量、末梢循環及周圍神經反射等情況並做好記錄。

2、給氧

一般可持續給氧3~6h,氧濃度爲30%~40%,適當控制氧流量,最好把氧溼化後再吸入,或至新生兒恢復正常呼吸面色轉紅後30min停止給氧。另外,出院時應經眼科醫生檢查。

3、糾正酸中毒和擴容

新生兒窒息後,由於二氧化碳瀦留和乳酸堆積,常導致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只要加強通氣,促進二氧化碳的排出即可得到糾正。而代謝性酸中毒則必須給予鹼性藥物方能糾正。

4、保暖

最好將患兒裸體置於暖箱中,並根據新生兒出生體重大小調整好暖箱的溫度與溼度。基層無暖箱條件者應想辦法提高病室溫度,使之維持在27℃~31℃,另可使用熱水袋等保暖,但要防止燙傷患兒,醫護人員在檢查患兒時,手、聽診器等要預熱。有條件的衛生機構可用遠紅外線輻射保溫牀、溫室或閉式暖箱。

5、餵養

因窒息致胃腸道缺血缺氧,爲避免壞死型小腸結腸炎的發生,應適當延遲開始餵奶時間。重度新生兒窒息需延遲幾天再餵奶。對吸吮能力缺乏、胃納欠佳者宜用胃管餵養,以保證營養的供應。胃管不能接受者,再考慮靜脈補液。

6、預防感染

病室工作人員必須身體健康,做好個人衛生,嚴守無菌操作規則及隔離消毒制度,一切護理工作都必須細心從事。對於新生兒,要重點做好皮膚及五官護理,側臥位以防嘔吐物吸入,並經常調換體位,以助肺部循環和防止肺炎。餵乳後要輕拍嬰兒背部,以免乳液吸入呼吸道或嘔吐後流入外耳道引起感染。凡曾經氣管插管,疑有感染可能者,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7、併發症觀察和處理

新生兒窒息經復甦後還可能出現腦水腫、缺氧性顱內出血、持續胎兒循環、低血糖、酸鹼失衡、電解質紊亂、壞死型小腸結腸炎、腎功能損害及呼吸性疾患等併發症。對此,要密切注意並觀察做好防治工作。如疑有腦水腫,可用脫水利尿劑。

8、出院指導

(1)做好日常護理:注意保暖,保持患兒衛生整潔,預防感冒,同時注意調整好室溫、溼度,通風;

(2)注意觀察患兒一般情況:包括精神、反應、面色、哭聲、食慾、大小便和皮膚顏色等;

(3)搞好餵養:患兒病情恢復後可按正常嬰兒餵養,即以母乳或牛乳餵養,隨需餵奶,頻繁餵奶;

(4)定期隨訪:觀察小兒體格發育和智力發育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診治。

新生兒窒息的原因

新生兒窒息這樣的毛病對寶寶健康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而其實我們是可以提前對這一情況進行預防的,前提就是我們必須要先來了解新生兒窒息的原因。

新生兒窒息與胎兒在子宮內環境及分娩過程密切相關。凡影響母體和胎兒間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的原因都會造成胎兒缺氧而引起窒息。

1、出生前的原因

(1)母體疾病 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先兆子癇、子癇、急性失血、嚴重貧血、心臟病、急性傳染病、肺結核等。

(2)子宮因素 如子宮過度膨脹、痙攣和出血,影響胎盤血液循環。

(3)胎盤因素 如胎盤功能不全、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

(4)臍帶因素 如臍帶扭轉、打結、繞頸、脫垂等。

2、難產

如骨盆狹窄、頭盆不稱、胎位異常、羊膜早破、助產術不順利或處理不當以及應用麻醉、鎮痛、催產藥物不妥等。

3、胎兒因素

如新生兒呼吸道阻塞、顱內出血、肺發育不成熟以及嚴重的中樞神經系、心血管系畸形和膈疝等。

新生兒窒息的本質是缺氧。凡影響母體和胎兒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的原因都會造成胎兒的缺氧。

新生兒窒息的預防

做好產前檢查,對高危胎兒進行監護,針對不同原因及時處理外,孕婦自我監護測數胎動,有助於早期發現胎兒缺氧,有胎兒心跳、胎動變慢或加速,即須給孕婦吸氧。

靜脈注射50%葡萄糖40ml加維生素C0.2g,以增強胎兒神經系統對缺氧的耐受力和減輕血管脆性和滲透性,改善供氧,減少出血。必要時1小時內可重複處理,同時繼續監測胎心率和宮縮。當胎頭顯露取頭皮血測pH值,若≤7.25提示有胎兒窘迫,宜及時處理。

1、圍產保健

加強圍產保健,及時處理高危妊娠。

2、胎兒監護

加強胎兒監護,避免和及時糾正宮內缺氧。對宮內缺氧胎兒,可通過羊膜鏡瞭解胎糞污染羊水的程度,或在胎頭露出宮口時取胎兒頭皮血進行血氣分析,以估計宮內缺氧程度PG和SP-A在接近出生前偏低,或L/S、PG、SP-A均很低,發生RDS的危險性非常高須積極採取措施。

3、避免難產

密切監測臨產孕婦,避免難產。

4、熟練掌握復甦技術

培訓接產人員熟練掌握復甦技術。

5、配備復甦設備

醫院產房內需配備復甦設備,高危妊娠分娩時必須有掌握復甦技術的人員在場。臨牀復甦時應予注意,氣道未清理乾淨前(尤其是胎糞污染兒),切忌刺激新生兒使其大哭,以免將氣道內吸入物進一步吸入肺內。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