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健康生活 > 腸道息肉,不能一刀切

腸道息肉,不能一刀切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做腸鏡時,經常有人發現胃腸道長了息肉,覺得無所謂,對醫生的建議置若罔聞。有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快速上升,而80%~90%的腸癌是息肉惡變產生的。誘發腸道息肉的原因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腸道息肉,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小肉疙瘩。它們的大小形狀各異,有的像米粒、黃豆,有的像小燈泡、小草莓等。

腸道息肉,不能一刀切

好好的腸道爲何會長息肉?這主要有5方面的因素:1.感染:腸道慢性感染,容易產生炎性息肉;2.年齡:50歲以上人羣發病率高;3.胚胎異常:有一種“幼年性息肉病”,與胚胎的發育異常有關係;4.生活習慣: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愛吃肉,不愛吃菜),與結直腸息肉的產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5.遺傳:一般認爲,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的關係。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腸道長息肉後會出現很多症狀,如便血,輕的有少量出血,重的可以有黏液血便、黏液膿血便或鮮血便;腹痛;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或糞便性狀發生改變,比如,原來每天1次大便,突然改爲每天大便3~4次;或是不明原因的消瘦、貧血。很多人都擔心:息肉會發生癌變嗎?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前提,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一般而言,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爲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常見類型有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爲單發,病理特徵爲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腸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可分爲3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在臨牀中,醫生一般會根據腸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1.小息肉一般在行結腸鏡檢查時予以摘除並送病理檢查;2.直徑大於3釐米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3.病理檢查若腺瘤癌變穿透黏膜肌層或浸潤黏膜下層則屬於浸潤性癌,應按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腺瘤惡變若未穿透黏膜肌層、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較好、切緣無殘留,摘除後不必再做外科手術,但應密切觀察;4.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爲主,炎症刺激消失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狀不明顯,無須特殊治療。

想要預防結腸息肉,平日裏要注意少吃肉,特別是紅肉,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此外,建議多吃粗纖維食物,多運動。下列幾類人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齡大於50歲。此外,坐的時間越長,患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要定期體檢,以期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對於息肉,我們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用過分驚慌,要在正規醫院醫生的幫助下根據息肉特徵進行治療。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