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健康生活 > 母親成爲孩子的鏡子

母親成爲孩子的鏡子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母親的影響之所以重要,心理學家經過對母嬰互動行爲的系列研究,發現了其中的關鍵。

母親成爲孩子的鏡子

“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如此詩意地描述母嬰關係互動中母親的重要性。

母親在親子關係中,就如同一面鏡子存在着。孩子在這面鏡子中漸漸形成對自己的認識,並根據母親的迴應而漸漸形成自己的各種認同和適應,最後形成自我人格。因此,這面鏡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漸養成過程中,居於關鍵的位置。

一次母嬰觀察錄像

當嬰兒微笑着,他的臉望向母親,而母親卻正抑鬱着,表情無精打采,完全沒有注意到孩子對自己的呼喚,繼續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繼續着自己的憂鬱。過了一會兒,嬰兒的臉開始起了變化,微笑在消失,並漸漸轉變成不苟言笑的臉。再漸漸的,嬰兒的臉開始變得抑鬱起來,彷彿是對母親的抑鬱的迴應。

以上經典場景,被永遠地記錄在精神分析關於兒童發展心理的母嬰研究錄像中。它發生在幾十年前的英國。之後,母嬰互動觀察的擴展研究繼續着,而觀察結果越來越表明,母親與嬰兒的互動中自身的情感狀態,對孩子的自我塑造具有關鍵性作用。當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在研究中發現,嬰兒甚至出生5小時後,就能與母親有情感共鳴。孩子最基礎的情感啓動來自母親。

嬰兒和母親之間的情感互動,如果經常是抑鬱性的共鳴,而它又成了一種養育風格,那麼嬰兒之後的自我發展就會被抑鬱的基調所纏繞。反之,如果母嬰的互動是持續性的樂觀或者安全歡快的風格,嬰兒之後的自我發展通常就會表現得更自主和積極。成人依戀的研究在追蹤了三代人之後,確定地發現孩子的人格形成與母親的情感相關。

媽媽,我在你眼中確立自己

記得有一次在朋友家裏做客。他們家10個月大的小寶貝在地上爬行,追逐着玩具,突然一下傾倒,頭撞在木板地上。小寶貝的母親見此情景,立即大喊着“寶寶”飛奔過來。此時,我注意到,寶寶已經開始爬起來繼續追逐他的玩具了,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頭撞了地一下。但由於母親的反應,小寶貝開始感受到危險,在他眼中,巨人一般的母親大喊着正在衝向自己,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一種威脅感襲上心頭,臉上開始出現哭的前奏,甚至有了哭聲。由於我在近前,我趕快對小寶貝的母親喊停,讓她稍稍等一下。當母親在百米衝刺般的速度中剎下車後,只在瞬間,小寶寶又去玩了。他的母親也很驚訝這個變化的發生。

在這個母嬰互動過程中,很明顯,由於不夠沉着,母親未經調整的本能情緒被隨意地釋放出來,影響了孩子的體驗,讓孩子的評估幾乎出現了歪曲。

孩子的人格形成與母親的情感相關。

類似的行爲,很多。例如當孩子做了某個遊戲,然後望向母親,母親如果是不高興的反應——可能她在經歷自己的事,孩子的感受基本多會是自己的行爲“做錯了什麼”。

當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母嬰互動過程雖然是很微觀的和不顯著的,但在當下發生的場景中,母親的社會性反應對嬰兒的行爲是帶有解釋性的,也就是說,母親的情感反應如果是錯位的,她的這種解釋可能會錯誤地覆蓋掉孩子本身的體驗的發生,導致孩子得到歪曲的情感認知。如果這是一種長期養育風格,後果可能就是孩子在成長中,逐漸曲解、並錯誤地建構自我的體驗,產生一系列無效、有害的情感和認知的困擾。相反,如果母親是一種呼應性的態度,常以讚賞或者是喜歡的目光望向孩子,孩子的遊戲行爲產生的內心愉悅體驗就可能確定下來,他在遊戲中所展現的自我也就被確定下來,並因爲獲得積極的註解,而成爲未來健康自我人格的一部分。

用一句孩子角度的話來說,“媽媽,我在你的眼中確立我的自己是誰”。

母親:孩子自我養成之鏡

看到這兒,很多女人可能會覺得做母親是一件責任過於重大、要求實在太高的一個角色,很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我很願意分享一位德國精神分析教授的迴應:不需要太緊張和刻意,因爲,作爲母親的本性已使女人獲得了養育的絕大部分自然經驗。唯一不同的是,因爲對目前這些知識的瞭解,我們在養育行爲中會多一種反省,更加適切的養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母親,只要足夠好的母親就可以了。這是什麼意思?

用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的視角,足夠好的母親需要具備的態度就是,“不含誘惑的深情和沒有敵意的堅決”。

就是說,作爲母親能夠讓孩子知道,她的愛是沒有條件的。例如母親說,你只有在學校考一百分媽媽才愛你,這就是有誘惑的行爲。同樣,乖不乖、聰明不聰明,這些和媽媽愛不愛是沒有直接關係的。愛是因爲,不管孩子發生了什麼,媽媽在天性中都會無私地愛。

但這並不意味着媽媽的愛是縱容的。“沒有敵意的堅決”,就是說雖然媽媽對孩子的管束和教育的態度應該是堅決和確定的,且不以暴力或者誘惑的方式進行。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米紐琴有一個經典案例:一個3歲孩子不顧及場合隨時隨地要求媽媽給自己糖吃,如果不給或者沒有,孩子就哭、鬧、滿地打滾,直到母親屈服。媽媽因爲這個困擾帶着孩子來接受家庭親子治療。在訪談過程中,孩子又再次因爲要吃糖而哭鬧起來,以至整個局面變得無法進行。媽媽準備屈服時,米紐琴建議暫時不要立即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也不要去打罵,而是陪着,讓孩子去哭鬧。這樣堅持了半小時,孩子的行爲自動停止下來,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也不再出現這樣的不顧及他人的行爲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母親是出了一把汗,因爲她要克服自己對孩子比較原始的愛,而發展出一種能夠有所剋制並且能夠包容孩子行爲的情感能力。

母親是作爲孩子在社會性行爲中第一個對象存在的,因此她起着鏡子的作用,但是否成爲一面正確的鏡子,是需要努力的,並不輕鬆。因爲在我們人類的性格中,母親雖然具備這樣的人格潛力和責任,但如果她放任自己而不願意接受養育孩子中的自我成長,不願意承擔其中的煩惱,那麼這個任務是不容易完成的。

科胡特總結母子互動過程時說,“母親眼中發射出的愛的光芒呼應了孩子顯示自己的遊戲;其他種種母親對孩子自我價值和自我展示的快樂行爲的呼應肯定了孩子的自尊;通過逐漸的有選擇性的迴應,幫助孩子將這些自我價值和自我展示的期望和行爲倒入現實生活的發展方向中”。

母親在親子關係中,就如同一面鏡子存在着。孩子在這面鏡子中漸漸形成對自己的認識,並根據母親的迴應而漸漸形成自己的各種認同和適應,最後形成自我人格。因此,這面鏡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漸養成過程中,居於關鍵的位置。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