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物品 > 性格養成 > 放假寶寶反常黏人哭鬧的原因 會影響性格嗎

放假寶寶反常黏人哭鬧的原因 會影響性格嗎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寶媽在寶寶放假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的苦惱,爲什麼寶寶在幼兒園很乖巧,反而一放假就變得嬌氣,不僅愛哭鬧而且陪着還不開心,總是抱住大人不下來?當孩子出現難以停止進食、黏黏、反抗、毆打等消極行爲時,作爲智慧的寶媽,必須懂得傾聽孩子的內心,尋找背後的原因。下面本站的小編爲大家通過實際的調查分析寶寶放假變得嬌氣不吃飯的原因,爲教育孩子找到解決的方案。

放假寶寶反常黏人哭鬧的原因 會影響性格嗎

一、爲什麼孩子一放暑假反而更粘人?

根據安恩沃斯(Mary Ainsworth)(1913-1999)的“陌生情境實驗”研究結果,兒童的依戀分爲A、B、C三型:

A型 焦慮-迴避型依戀:看到母親離開並不會哭,母親回來後會表現出迴避,顯得漠不關心。

B型 安全型依戀:母親就是自己的「安全基地」,他們可以自己玩,還時不時地去找母親。母親離開後,他們會很沮喪,母親回來後就立即撲過去,之後,又重新開始玩。

C型 焦慮-抗拒型依戀:矛盾型依戀的孩子,當母親在時就顯得很不安,母親離開後又會哭鬧,而當母親回來時他們會又想親近、又想把母親推開,顯得十分矛盾。

可見,不同之處在於,安全依戀型的孩子是「適度」表達焦慮,如果父母能夠耐心地給予安慰,孩子還是比較容易接受分離的,有更強的獨立性。

所以,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父母應該從建立孩子的安全依戀着手。

二、問題行爲背後隱藏的4種目的

放假寶寶反常黏人哭鬧的原因 會影響性格嗎 第2張

獲得注意或關心,如果周圍沒有其他人,孩子摔倒了也不會哭。本來在媽媽面前大打出手的兩兄弟,媽媽一旦離開,他們便會停止下來。相反,本來只是小打小鬧,如果媽媽在旁邊,孩子就會故意大聲爭吵或哭鬧。

孩子如果無法獲得關注或關心便會哭鬧、耍賴等,因爲孩子們會因爲受到別人的忽視而受傷。換句話說,孩子們認爲其他人應該時刻以自己爲中心。

這種需求也是正常的。

其實,出現問題行爲的孩子們最初也都嘗試過用建設性的方法獲取大人的關心。比如獨自捉迷藏、獨自搭積木,或者和弟弟妹妹一起和諧地做遊戲。但當孩子好好表現的時候,媽媽往往沒有表現出任何關心,因爲大多數媽媽都想趁着孩子聽話的時候喘口氣。相反,孩子們哭鬧的時候媽媽則會急急忙忙跑過去。好好表現無法獲得關心,哭鬧反而獲得關注,孩子們自然會選擇具有破壞性的行爲。
爭取權利或優越感

採取了有建設性的行爲卻沒能獲得關心的孩子,往往就會產生要儘量爭取權利或優越感的錯誤想法。因爲他們相信只有能夠爲所欲爲、能夠控制別人的時候才能彰顯自己的重要。追求權利的孩子看起來十分自信,實則內心很不安。所以從小靠說“不”獲得滿足感的他們一旦失敗就會極爲憤怒。
報復或復仇

如果持續得不到關愛,或遭到忽視,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產生這種報復心理,他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父母也嚐嚐受折磨的滋味。

孩子小時候很鬧卻很可愛,但越大越不聽話,彷彿成心與媽媽作對似的。

如果孩子出現了類似的行爲,那麼媽媽們可要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了,因爲孩子之所以會報復必然是因爲長期受到了身體上、精神上的虐待或忽視。報復時,積極型的孩子往往很暴力,並想盡辦法去傷害別人。而消極型的孩子則會耍小脾氣,並且反覆無常。

這樣的孩子往往認爲自己是不被愛的,是沒有必要存在的。
自暴自棄

“我不行,我本來就不行,無所謂了,我不做了,反正做了也沒用。”連報復都失敗了的孩子大多會陷入這種自暴自棄的狀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們這樣自暴自棄是爲了避免失敗,所以才從一開始就拒絕接受。

三、孩子真正想要什麼?

出現問題行爲的孩子,他們心裏真正想要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媽媽的愛與關心,所以纔會通過不同的方式確認。

所以事實上,如果你家寶寶對你比較愛“作”,別人帶就很乖乖,其實是對你的一種讚美,這證明你對寶寶來說是不同的,是最讓他有安全感,最讓他依戀的人,他纔會表現出這種“區別對待”。這並不是因爲你做得很差,而恰恰是因爲你做得很好的證明。

當然,這種經歷對於麻麻來說,就沒有那麼開心了,累了一天,回家又要對付一個比平時雙倍難搞的娃,確實是很崩潰,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其實說明了寶寶對你的依戀,心裏至少就會好過很多。

當然,什麼事情都要適度,作一作可以,作得太過分了也不行,麻麻們不要因爲愧疚心理,就對小娃毫無底線,咱們態度要好,溫柔的說話沒問題,但是如果你娃兒打人咬人亂扔東西搞破壞,這種你不能接受的行爲出現,該管還是要管。

另外,知道了這件事,麻麻們也不要過於玻璃心,覺得寶寶在別人手裏帶得乖乖的,是受委屈了。

放假寶寶反常黏人哭鬧的原因 會影響性格嗎 第3張

四、如何調整寶寶的不良性格

1.迅速反應

哭是孩子和父母交流的主要方式。當他們餓了、冷了、不舒服了,或者想要父獲得注意或關心、自暴自棄(不想做某件事)時候,他們都會用哭來表達。
父母要敏感地察覺到孩子的需要,用迅速、正確的反應給予迴應。
孩子哭了一定要安慰:父母不用擔心,孩子不是用哭來要挾父母,所以,孩子哭了就安慰,並不會寵壞孩子,這一點已經得到了科學證實。

父母情緒態度積極:以積極、快樂的情緒與孩子相處,會讓他們信任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戀,減少孩子哭的次數。

鼓勵孩子探索環境:當孩子以後探索周圍環境時,給予鼓勵和幫助,孩子的安全感也能得到加強。當然,家長一定要保證環境是安全的。
2.讓孩子做好準備

孩子,認知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會以爲只有他們看得見的東西纔是存在的。因此,孩子看不見父母時,會恐慌地以爲父母消失了。尤其是,現在暑期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過暑假,有的孩子因此產生了被遺棄的感覺。
家長可以通過,提前和孩子進行溝通,爲將來的短暫分離做好準備。久而久之,隨着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這種恐慌也會逐漸消失。
3.建立儀式
不告而別的壞處: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哭鬧,狠狠心絕決地走掉,或者趁孩子沒注意就偷偷摸摸地趕緊離開,以爲「長痛不如短痛」,能讓孩子更快地適應環境。

其實孩子發現父母突然不見之後,會更加恐慌,甚至感覺父母不要他、以後也不敢再相信父母了。

孩子還會不斷地設想父母「什麼時候又會突然消失」,心理也會時刻處於壓力之下。這樣,即使父母在孩子身邊時,他們也會緊盯着父母,喜歡纏住父母,不僅讓父母難以擁有自己的空間,也阻礙了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

告別的具體儀式:所以,每次離開前,都請跟孩子進行一個簡單的告別儀式。這個告別儀式需要包含下面的內容:

說明你要去哪兒、去多久;

說完後擁抱、愛撫孩子;

鼓勵孩子對父母說「再見」,這樣可以增強孩子自己的掌控感,讓他們更有勇氣去面對新的環境。

父母回來時,也應如此,要建立一個固定的重聚方式。

告別要溫和而堅定:在和孩子告別時,父母自己的語氣、態度和行爲要平靜、堅定而溫和,不能反反覆覆,欲走又不捨得走。(送完孩子不走、還躲在培訓班口偷瞄孩子的,說的就是你!)

因爲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因而受到成人情緒的影響。

當告別和重聚能夠建立一個固定的方式,孩子就會慢慢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經常鼓勵孩子,讓他感到,能夠獨處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兒,從而進一步增加自信心和獨立意識。

溫馨小貼士

試試微笑着對孩子說“你吃飯的時候真乖。能一個人做遊戲真厲害。”。孩子聽到這樣的表揚,一定會更加認真地吃飯,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去做遊戲。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命令孩子去做什麼,而是要在孩子行動時給予表揚。

下一個方法就是告訴孩子“媽媽的心裏始終有你”。不管媽媽多忙,其實只要讓他們知道媽媽的心裏還有他們就足夠了。

如果每個媽媽都能夠這樣做,那麼孩子的問題行爲就會減少許多。當然正確的、對的、好的行爲也會隨之增多。這就是心理接近法。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