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知識 > 生活疾病 > 脂肪肝也有不同類型的飲食

脂肪肝也有不同類型的飲食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脂肪肝複雜,特別多的因素會引起脂肪肝的出現,困擾患者的生活。我們必須更加了解脂肪肝的知識。特別是要徹底認識這種病的具體類型。接下來,讓朋友們知道脂肪肝病的類型。

脂肪肝也有不同類型的飲食

脂肪肝疾病的類型是什麼?

酒精脂肪肝:長期嗜酒者肝臟75%-95%有脂肪浸潤的每天飲酒超過80-160克,酒精脂肪肝的發生率增加了5-25倍。治療應從限制酒精攝入開始,輕度酒精脂肪肝只需戒酒4-6周,轉氨酶就可能降到正常水平。

肥胖脂肪肝:約30%-50%肥胖合併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變率達61%-94%。肥胖者的體重被控制後,脂肪的浸潤也減少或消失。這種脂肪肝的治療應以調整飲食爲主,適量蛋白、低糖和低脂肪。同時,應加強鍛鍊,控制體重。

糖尿病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約50%可發生脂肪肝。究其原因,大致與肥胖和高脂肪、高糖飲食有關。這種患者一方面積極治療病因,另一方面要求低糖、低脂肪、低熱卡和高蛋白飲食。

藥物性脂肪肝:一些藥物或化學毒物通過抑制蛋白質合成引起的脂肪肝,如四環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砷、鉛、銀、汞等重金屬。降脂藥物也可以通過干擾脂肪蛋白的代謝形成脂肪肝。此類脂肪肝應立即停用此藥,必要時輔以支持治療,直至脂肪肝恢復。

妊娠脂肪肝:首次妊娠34~40周發病較多,病情嚴重,預後差,母子死亡率分別達到80%和70%。臨牀表現爲嚴重嘔吐、黃疸上腹痛等,與暴發病毒肝炎難以區別。及時終止妊娠可使病情反轉,少數可通過順產或剖腹產脫離危險。

快速減肥性脂肪肝:快速減輕體重,短期內脂肪大量分解,消耗肝內谷光甘肽,增加肝內丙二醛和脂質過氧化物,損傷肝細胞,引起脂肪肝。一般來說,純節食減肥和藥物減肥一個月體重下降1/10以上的人得脂肪肝的可能性非常高,停止體重反彈也非常快。

營養不良脂肪肝:營養不良蛋白質不足是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見於飲食不足和消化障礙。由於不能合成脂肪蛋白,甘油三酯積存在肝內,形成脂肪肝。給予高蛋白飲食後,肝內脂肪迅速減少或輸入氨基酸後,隨着蛋白質合成恢復正常,脂肪肝迅速消除

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肝:嚴重感染性疾病時發生脂肪肝的病毒性肝炎患者過度限制活動,加上高糖、高熱量飲食,容易積累肝細胞脂肪的皮質激素治療容易引起脂肪肝。還有胃腸外高營養性脂肪肝、中毒性脂肪肝、遺傳性疾病引起的脂肪肝等。

脂肪肝患者的飲食事項

一、吃多少,肥胖是很多脂肪肝患者的宿敵,過高的熱能攝取使體重增加和脂肪合成增加,加快肝細胞脂肪變性,合理控制每天的熱能攝取量是治療脂肪肝的首要原則。

二、如何吃很講究,有人認爲脂肪多了,不吃肉,不吃素食就解決不了。事實並非如此。短時間內急劇降低脂肪攝入,不僅沒有效果,還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低血糖等症狀。事實上,在總熱能一定的情況下,高蛋白、適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不可或缺的,但應以合理分配爲原則。其中蛋白質佔總熱能的15-20%(建議1/3以上爲優質蛋白質,如魚、蝦、瘦肉、牛奶、雞蛋等)脂肪佔20-25%的糖類佔50-60%。保證高蛋白攝入量,高蛋白可提供膽鹼、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賴氨酸等抗脂肪肝因子,增加脂肪蛋白的合成,有利於脂質順利運出肝臟,減輕脂肪肝,有利於肝細胞功能的恢復和再生。另外,蛋白質高的食物具有特殊的食物動力作用,刺激體內的新陳代謝,適當提高蛋白質的攝取量有助於減輕體重。

減少糖類和甜食,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糧穀類供應。除蔬菜、水果中含有天然碳水化合物外,儘量不要使用精製糖類、蜂蜜、果汁、果醬、蜜餞等甜食和甜點心。糖類攝取過多會增加胰島素的分泌,使糖變成脂肪,不利於脂肪肝的恢復。脂肪應適量脂肪中必須有脂肪酸,這有利於預防和治療脂肪肝,但攝入過多不利於控制熱能,應適量供應。植物油不含膽固醇,谷固醇、豆固醇、必要脂肪酸具有較好的脂肪去除作用,對治療有很大好處,因此以植物脂肪爲主,儘量多攝取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茶油等),限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豬油、牛油、黃油、奶油等)。膽固醇的攝入量也應限制在300毫克以內。膽固醇豐富的食物有動物內臟、魚、蝦、蛋黃等。

三、其他東西也要吃。脂肪肝患者的飲食不能太細。主食應與粗糧組合,多吃蔬菜、水果和菌藻類,保證足夠的飲食纖維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有粗麥粉、粗米、硬果、豆類、蘑菇、海帶、木耳、鴨梨等。建議每天攝取500克蔬菜和750克蔬菜。

四、飲水方法,對肥胖脂肪肝患者來說,每天攝取適量的水有助於腎功能的正常發揮和減輕體重,促進肝內脂肪代謝。我們建議每天飲水量在2000m1左右。但是,不要一次喝太多,以免給消化道和腎臟帶來負擔。飲用水的最佳選擇是白開水、礦泉水、清淡的綠茶、菊花茶等,不能代替各種飲料、牛奶、咖啡。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