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生活用品 > 古代跑死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麼

古代跑死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麼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也有快遞,但相對於現在的交通工具來說,就比較簡單了,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八百里加急的劇情橋段,那麼,到底是跑的有多快呢?其實速度還是非常驚人的,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麼?下面本站小編就帶來介紹。

古代跑死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麼

古代跑死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關於這個問題,有些專家學者就表示了:“若是放到現在,快遞也趕不上”。這聽上去似乎有點誇張了,放到現在連快遞都趕不上?這不可能,要知道,現在的交通工具比古代的時候牛多了,怎麼可能追不上?這不是扯淡嗎?

不過這裏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古代的時候,“八百里加急”中的“加”和“急”,實際上“加”的是馬,“急”的是信件。

不過馬畢竟不是機器,跑時間長了也會累,從而影響送信的速度,因此在古代時候,每隔二十里就設有一個驛站。驛站又可分爲三個部分,即驛、站、鋪。

在文件傳輸的過程中,如果需要傳遞的公文上面標註得有“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照規定以每天三百里的速度傳遞。如果情況比較緊急的話,那麼傳遞的速度可高達400裏、600裏,最快則可到達800裏。

當然,每天行駛八百里,僅靠一人一馬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通常情況下,送情報的人每到一個驛站就要換人換馬,這樣才能接着傳下去。

此外,在傳遞緊急文件的時候,每個驛站都會用到快馬,這樣一來,雖然驛站裏的馬不是千里馬,但拼命的奔跑,一天也可以行至千里。故而這裏的“八百里加急”則專門用來表示緊急情況下的信息傳遞。

當然了,在古代的時候,並非每個時候都要用到八百里加急,除非遇到了特別緊急的事情,不然是不會輕易用到的。

古代跑死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麼 第2張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麼

“八百里加急”實質上是被稱爲“驛傳”或“郵驛”的郵政體系。

唐朝詩人岑參有詩云:“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生動表現了驛遞的繁忙和辛勞。隋唐時期,“八百里加急”是國力強盛的標誌。時至清末,這一速度又成了社會落後的象徵。1913年1月,北洋政府鑑於近代郵政業已取代驛傳制度,宣佈撤銷驛站,延續數千年的驛傳制度走向了終點。

它始於殷商,成於秦漢,盛於隋唐,衰於清末。據《夢溪筆談》記載,“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此外,還有車遞、船遞等。

《史記》中記載有“千里馬”,能夠“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用千里馬跑快遞,“八百里加急”那都不是事兒。其實,這是人們對千里馬的誤解。周朝時,1里約合300米,因此,千里馬一天的行程不過是300公里,時速只有30公里而已。何況千里馬數量稀少,根本無法滿足驛傳的需要。

古代跑死馬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什麼 第3張

“八百里加急”並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唐玄宗在位之際,全國建有水陸驛站1639個,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其中驛夫1.7萬人。據《唐六典》記載,全國驛站分六等。位於長安的“都亭驛”最大,有驛夫25人,其他驛站配備驛夫20人至2人,驛馬60匹至8匹。而水驛按驛務繁忙程度分爲三等,配驛夫12人、9人和6人。

北宋神宗時,建立了“金字牌急腳遞”制度,朝廷要求:“非緊急邊事,毋得擅發急遞。”元豐年間,西夏劍指陝西綏德,又動用80萬人圍攻甘肅蘭州。神宗用金字牌急腳遞指揮陝西鄜延路作戰,一時間驛夫“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 “日行五百里, 不分晝夜鳴鈴走遞,前鋪聞鈴,預備人出鋪就道交受”。

元朝的《經世大典》稱:“大元立國以來,以軍驛爲重。”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元朝,馬匹資源十分豐富,平均每驛馬匹超過80匹,而奉元路秦川驛有驛馬253匹。元亡明興,朱元璋登基未滿一個月,就下令設置:“各處水馬站及遞運所、急遞鋪。”明成祖遷都之後,開通了連接13個布政司的七大驛路幹線。

進入清朝,建立了由近2000個驛站和14000多個遞鋪組成的郵驛網絡,有7萬多名驛夫和4萬多鋪兵從事郵驛業務。此外,以北京爲中心,驛路分爲官馬北路、官馬南路和官馬西路三大系統,便於朝廷傳遞文書和運輸物資。有了完善的驛站和驛路系統,爲“八百里加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