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物品 > 教育資訊 > 如何讓爸爸主動參與育兒 讓爸爸主動幫忙帶娃的方法

如何讓爸爸主動參與育兒 讓爸爸主動幫忙帶娃的方法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現實生活中,爸爸參與育兒的時間相比於媽媽來說要少得多,而且很多爸爸並沒有主動參與育兒的觀念,這個時候媽媽找一些方法,讓爸爸主動幫忙帶娃,那麼,如何讓爸爸主動參與育兒?下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

如何讓爸爸主動參與育兒 讓爸爸主動幫忙帶娃的方法

如何讓爸爸主動參與育兒

一、幫爸爸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1、“沒時間”不是缺席的理由 

只有當好了爸爸和老公的角色,纔有可能幹好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2、工作再忙心也要在

女兒出生後,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在外出差,但我們的關係並沒有因爲距離而疏遠。 孩子媽媽每天都會發來女兒學步、吃飯、玩耍的照片和視頻,不讓我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刻。

只要有時間,我們就用視頻、語音的方式聊天講故事。

每到一個城市,我都會給女兒帶去小禮物,讓女兒知道:“爸爸一直都陪在我的身邊!” 

二、好爸爸都是“練”出來的

1、爸爸媽媽做好分工

研究發現,由於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異,他們在家庭中適合的分工也不一樣。 媽媽通常溫柔細心,適合餵飯、看護等照顧寶寶的工作;爸爸粗獷好動,更適合跟孩子玩遊戲、做運動等事情。

分工時,讓爸爸帶着孩子做自己擅長、感興趣的事情,他參與的積極性會更高哦。

其次要循序漸近,先讓爸爸從帶寶寶下樓買菜、滑滑梯這些簡單的事開始,熟悉以後再逐漸加大力度和難度,最終實現每週“一三五爸爸帶,二四六媽媽陪”的幸福生活!  

2、給爸爸和孩子獨處的時間

《爸爸去哪兒》節目裏,幾乎每一位爸爸都會說,與孩子親密相處後,自己纔是成長最大、進步最大的那個人。 爸爸王嶽倫一開始給女兒扎辮子都不得不求助導演,到最後不僅能成功給王詩齡別髮卡做髮型,還一改平日的慢性子,拼盡全力讓女兒住上了最好的房子。

第五季中爸爸陳小春說,自己發火催促兒子時,Jasper的那句“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現在能不生氣了嗎?)”

讓他永生難忘、深深意識到自己發脾氣對孩子的傷害。看着他小心翼翼向孩子道歉求取原諒的樣子,網友們也忍不住爲他開心:“山雞哥長大了!”

其實,爸爸們也都是第一次當爸爸啊,也會手足無措、踩坑犯錯。只要媽媽敢於放手,多給爸爸和孩子一些共處的時間和機會,相信爸爸一定能快速成長起來,跟寶貝結下深厚的感情!  

如何讓爸爸主動參與育兒 讓爸爸主動幫忙帶娃的方法 第2張

三、好爸爸都是“誇”出來的

1、媽媽不責備細節,只誇讚和鼓勵

知乎上有位爸爸分享了自己參與育兒的心路歷程,非常有趣。 某天,他隨手給女兒紮了個辮子,沒想到反響強烈,老婆、朋友都紛紛誇讚他是個好老公、超人爸爸。

在大家的讚賞和虛榮心的驅使下,他照顧女兒的動力越來越大,最後開開心心地承包了爲女兒穿衣、接送幼兒園的工作。

沒想到爸爸是最好面子、最需要誇獎的一種生物啊。所以爸爸幹活時,媽媽們少一點責備和完美主義,帶動周圍的親朋好友多多認可和鼓勵爸爸吧!

2、培養孩子對爸爸的崇拜感,讓他主動找爸爸

我朋友圈有位媽媽,用了一個小妙招把自己的懶老公變成了“女兒奴”。 她經常帶女兒看《我爸爸》、《我特別喜歡爸爸》這類繪本故事,還給女兒講述爸爸以前拿獎牌、得第一的經歷,從小就給女兒樹立起爸爸無所不能的英雄形象。 在媽媽的引導下,女兒遇到事情總是主動撲向爸爸:“爸爸最懂車了,你肯定能幫我修好這個玩具車吧?” “爸爸運動最厲害了,快來教我拍皮球吧!”

在孩子期盼崇拜的目光下,再懶惰的爸爸也會化身超人,滿足寶貝的要求。

如何讓爸爸主動參與育兒 讓爸爸主動幫忙帶娃的方法 第3張

爸爸參與育兒的重要性

1、 家庭會更和睦:父親對育兒的參與程度越高,就越能體會育兒的不易,父親這個角色的代入感也會越強,家庭也會因此更加的和睦。

2、 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會更高:孩子從小在愛的包圍下長大,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教育下成長,孩子不僅性格好情商也很高。

3、 更有利於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這主要是因爲教育方式的不同,女人一般在孩子犯錯時會處罰,就像是發號施令一樣,但是爸爸可能就不說用這種獨裁者或者發號施令者的身份來管教孩子,他們可能更多的是引導,這能間接的啓發孩子的創意及多元化的思考能力,加速孩子的發展,不僅使得孩子擁有更加健全的人格,還有利於孩子智商的發展。

當下的社會,爲人父母壓力都會很大,每天工作都會很繁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也許陪伴孩子就是一種奢望,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真的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真的錯過了。

以上就是有關如何讓爸爸主動參與育兒,讓爸爸主動幫忙帶娃的方法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