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健康生活 > 流行性感冒及發病機制

流行性感冒及發病機制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6.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發病率高,易暴發流行。患者爲其傳染源,主要通過接觸及空氣飛沫傳播。發病有一定的季節性,北方常在冬季,而南方多在冬夏兩季,人羣普遍易感。流行性感冒能加重潛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等),可引起繼發細菌性肺炎或原發流感病毒性肺炎等,老年人及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或體質虛弱者患流行性感冒後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病死率較高。流行性感冒較普通感冒對人體有更大的危害性,應給予高度重視。

流行性感冒及發病機制

流行性感冒以急起高熱、頭痛、肌肉痠痛、乏力爲主要臨牀表現,其症狀明顯重於普通感冒,具有“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的特點,屬中醫學“時行感冒”、“重傷風”、“風溫”等的範疇。中醫認爲氣候變化,寒溫失調,人體抵抗力減弱,風邪時行病毒侵襲人體,傷及肺衛,正邪交爭劇烈,則出現發熱、頭痛、肌肉痠痛等一系列症狀。

流感病毒是引發流行性感冒的病原體,患者爲其傳染源。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爲RNA病毒,病毒表面有一層脂質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由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構成。按病原性流感病毒分爲甲、乙、丙3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大流行,病情重;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引起流行和散發,病情相對較輕。由於流感病毒抗原變化較快,人類無法獲得持久的免疫力,對人類的威脅較大。

流感病毒被吸入呼吸道後,病毒的神經氨酸酶破壞神經氨酸,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受體暴露,血凝素與受體結合,吸附於纖毛上皮細胞上,繼而穿入細胞內。病毒核蛋白與上皮細胞核蛋白結合,在覈內組成RNA,複製的子代病毒通過神經氨酸酶的作用以出芽形式排出上皮細胞,由此擴散感染,使纖毛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和脫落。併發肺炎時肺充血、水腫,肺泡內含有纖維蛋白和滲出液,呈現支氣管肺炎改變。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