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物品 > 教育資訊 > 千萬別吃福壽螺 如何分辨福壽螺

千萬別吃福壽螺 如何分辨福壽螺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還沒有聽說過福壽螺,並且這種螺非常的不衛生,尤其北方人不知道。因爲在誤食的過程中很容易感染線形蟲,還有很多的病原體以及細菌。那麼爲什麼不能吃福壽螺呢?下面本站的小編爲大家分享如何分辨福壽螺以及不能吃福壽螺的原因。

千萬別吃福壽螺 如何分辨福壽螺

不能吃福壽螺的原因

近日,有網友稱,在東陽馬宅鎮馬宅村周邊部分池塘、農田一小溪邊,發現好多“粉色卵團”,撈上來之後發現很像“田螺”,又擔心這些“田螺”不乾淨,就扔回了河裏。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網友發現這些“田螺”其實爲福壽螺。麥螺學名織紋螺,食用後5分鐘,就可引起頭暈嘔吐等中毒症狀。建議不買不吃麥螺,誤食後立刻就醫。

在岸邊也看到了不少紅色的東西,一團團也有3-5釐米長。近看,這些東西由密密麻麻的小圓球組成,在陽光的照耀下,光亮而有質感。不過,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看了之後,心裏會有些發毛。“這些粉紅色卵團,遠看像蠟燭油,細看才知道是福壽螺的卵,最近天氣變熱,池塘邊沿上這樣的卵團也越來越多了。對此該如何處理村民也有點不知所措,“村民希望有關部門能及時防治,避免氾濫成災”。一個福壽螺藏有的管圓線幼蟲數是3000至6000條,特別提醒人們,要經過100攝氏度高溫徹底柱頭方能食用。儘量不要用吃火鍋、燒烤的飲食方式,因爲這種飲食方式,會因爲燒、煮時間不夠,不能徹底殺滅這類寄生蟲,從而留下健康隱患。

千萬別吃福壽螺 如何分辨福壽螺 第2張

如何分辨福壽螺

福壽螺比我們常吃的田螺看上去要大一圈,比螺螄更是要大上許多,福壽螺雖與普通田螺長相相似,但細看也能分辨:福壽螺椎尾平而短,田螺的椎尾長而尖;福壽螺螺蓋偏扁,田螺螺蓋形狀較圓;福壽螺外殼呈金黃色,田螺外殼則呈青褐色。“這些卵孵出的蟲子有人的小手指那麼長,我們都不敢來這裏洗東西了。”一旁的阿婆對記者說。

看着像田螺,不過這福壽螺可千萬別吃!這不,前幾日金華有市民就因爲吃了福壽螺上吐下瀉住院了。

千萬別吃福壽螺 如何分辨福壽螺 第3張

福壽螺到底是個神馬東西?

據瞭解,福壽螺最初是被作爲經濟作物引進國內的,但是人們後來發現,福壽螺不光食量大,還會咬食農作物,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而且福壽螺繁殖性極強,它的糞便還會污染水體,因此從2009年開始,福壽螺被列爲最具危害性的外來物種之一。每年3—11月是福壽螺的繁殖季節,國內曾發生市民因食用涼拌福壽螺而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病的報道,讓人談“螺”色變。

“一旦感染了管圓線蟲,幼蟲會在人體中移行,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發熱等症狀,近期食用生食或半生食的螺類如福壽螺等,一旦出現以上症狀,請及時就醫。”金華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提醒,管圓線蟲幼蟲長期在某些陸生或水生螺體內發育。如果生食或者吃了不熟的螺肉等可能被感染,市民要牢記千萬不要食用福壽螺。

千萬別吃福壽螺 如何分辨福壽螺 第4張

福壽螺的危害與防治

危害特點: 孵化後稍長即開始齧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福壽螺是新的有害生物。水稻插秧後至曬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櫱及有效分櫱,致有效穗減少而造成減產。防治措施:重點抓好越冬成螺河第一代成螺產卵盛期前的防治,壓低第二代的發生量,並及時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壞其越冬場所,減少冬後殘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養鴨食螺爲主,輔之藥物防治。

(1)當稻田每平方米平均有螺2-3頭以上時,應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後24小時內於雨後或傍晚每667平方米施用6%密達殺螺顆粒劑0.5-0.7kg,拌細砂5-10kg撒施,施藥後保持3-4cm水層3-5天。

(2)施用2%三苯醋錫粒劑每公頃每次施用15-22.5kg,於栽植前7天施用,田水保持3cm深約1周。水溫高於20℃,可用15kg;低於20℃,可提高用量,但不得超過22.5kg。也可用80%聚乙醛可溼性粉劑,每公頃每次1.2kg,於栽植前1-3天,加水稀釋,一次施用,田水保持1-3cm深約7天,氣溫要求高於20℃時施用。

(3)每畝施用8%滅蝸靈顆粒劑1.5-2kg,碾碎後拌細土或餅屑5-7.5kg,於溫暖、土表乾燥的傍晚撒於受害植株根部,2-3天后,接觸過藥劑的福壽螺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防治適期,以產卵前爲宜。

溫馨小貼士

福壽螺,外觀與田螺極其相似,個體大、食性廣、適應性強、生長繁殖快、產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熱的福壽螺,可能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等寄生蟲在人體內感染。據瞭解,福壽螺1981年引入中國,目前已被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近年來,福壽螺已成爲危害水稻等農作物的外來入侵有害生物之一,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因此在外面吃飯的時候大家應減少吃田螺,避免感染細菌。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