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教育 > 1-3歲 > 小兒疳積怎麼辦 小兒疳積的治療方法

小兒疳積怎麼辦 小兒疳積的治療方法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兒疳積是小兒經常容易發生的,那麼小兒疳積到底是什麼呢。發生小兒疳積治療方法又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總結一下。

小兒疳積怎麼辦 小兒疳積的治療方法

什麼是小兒疳積?

疳積是由於餵養不當,或其他疾病的影響,致使脾胃功能受損,氣液耗傷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慢性病證。臨牀以形體消瘦,飲食異常,面黃發枯,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爲特徵。本病發病無明顯季節性,5歲以下小兒多見。古代疳證被列爲兒科四大要證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隨着人們生活的不斷改善和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疳證的發病率明顯下降,特別是重症患兒明顯減少。

小兒疳積的治療之挑刺四縫穴

四縫穴位置:四縫穴是經外奇穴,位置在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中節,是手三陰經經過之處,與三焦、命門、肝和小腸有內在聯繫。

具體操作方法:

1、取一根三棱針(或圓利針縫衣針),先用高壓消毒或煮沸20分鐘消毒。

2、把患兒的手掌洗淨,在四縫穴處消毒,然後用針對準四縫穴,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2毫米左右),稍提搖,然後出針。

3、鍼口可見少許粘黃液體(也有清晰液體滲出量多),用手指擠壓,把粘液擠淨,一直到看見鮮血爲止。

4、患兒兩手的8個手指的四縫穴都要挑刺,擠盡粘液(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或由醫生實施)。

5、每週刺2次,3—4周爲1療程。

注意:刺後擠出黃色或白色粘液;重者完全是粘液,輕者沾液帶血;病癒後爲血液。刺後4小時不可接觸水,以防感染。針刺時應避免四縫穴周圍的淺表小靜脈。

功效:針刺四縫穴能健脾和胃、通暢百脈、消食導滯、化痰去溼、調和臟腑、通暢百脈、解熱除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刺四縫穴還可改善胃腸血液循環,刺激胃液分泌,可是腸中胰蛋白酶、胰澱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強度)增加,加強胃腸道蠕動,促進腸粘膜的吸收。

小兒疳積的治療方法之推拿

小兒疳積怎麼辦 小兒疳積的治療方法 第2張

【運大腸】:大腸穴位於食指端橈側邊緣至虎口。媽媽可用一根食指在此處做直線推動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還可治療腹瀉。

【推脾土】:脾土穴位於拇指螺紋面。媽媽可用一根食指在此處推動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療寶寶嘔吐、腹脹。

【揉板門】:板門穴位於大魚際隆起處,媽媽可用一根食指揉此處,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療寶寶腹脹、食慾不振。

【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於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中點至肘橫紋中點成一直線,媽媽可用一根食指推動按摩此處,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療身熱煩躁、便祕的寶寶。

【捏脊】:雙手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寶寶的皮膚,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到大椎兩旁,即爲捏脊一遍。如此反覆4次,可治療寶寶厭食、腹脹、腹瀉。

小兒疳積的藥物 治療方法

【湯藥】

(1)積滯傷脾型

面黃肌瘦,毛髮稀疏,精神不振,胸脘脹滿,夜臥不寧,大便時干時稀,苔膩,脈濡細,或指紋淡滯。用使君子、三棱、莪術各3克,蕪荑、胡黃連、川黃連、蘆薈各6克,神曲、麥芽、青皮、陳皮、檳梅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

(2)脾虛氣弱型

面色黃暗無華,形體枯瘦,發如結穗,目無光采,大便有不消化,舌淡,脈濡細無力。用人蔘5—10克,茯苓、白朮、山藥、炒扁豆、砂仁、神曲各10克,薏仁、陳皮各15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3)氣血兩虛型

面色白、脣乾口渴,頭大頸細,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發育遲緩,神疲睏倦,發黃乾枯,哭聲無力,納呆厭食,大便溏,舌淡,脈細弱。用人蔘6—9克,白朮、茯苓、陳皮、當歸、木香、黃芪各10克,半夏、山藥各12克,神曲、谷芽各15克,炙甘草3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4)感染諸蟲型

小兒疳積怎麼辦 小兒疳積的治療方法 第3張

四肢肌肉消瘦,面色蒼黃,毛髮枯槁脫落,精神不安,煩躁焦急,甚或情緒變異,食慾失常,或嗜食泥土等,肚腹脹大,時時腹痛,脈多弦細。用使君子3~6克,蘆薈、幹蟾各6克,砂仁、木香、陳皮、當歸、青皮各9克,川芎、黃連、夜明砂各6—9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