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知識 > 用藥指南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腎虛?推薦幾款補腎虛的中藥食譜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腎虛?推薦幾款補腎虛的中藥食譜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9.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男人的生活壓力很大。他們不僅要照顧老人和孩子,還要照顧妻子。這樣的後果使男性最容易腎虛。當體力和精力消耗過多時,此時應治療腎虛。那麼,男性腎虛吃什麼呢?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腎虛?推薦幾款補腎虛的中藥食譜

如何判斷腎虛?

腎臟健康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腎虛無法預防。許多人深受腎虛的困擾。你知道你是什麼樣的腎虛嗎?3法可判斷。

身體冷熱:腎陰虛爲冷,腎陽虛爲熱。其中,腎陰虛主要表現爲精神抑鬱、全身水腫、面部皮膚黝黑或蒼白、手腳冰冷等。腎陰虛表現爲失眠多夢、面部潮熱、喉嚨乾燥、女性月經少、頭暈耳鳴、五心煩熱等。

大小便:一般情況下,排尿常呈黃色、便祕等情況,多爲腎陰缺乏。在排尿過程中,尿長的人,或大便糖稀等,主要是腎陰缺乏症狀。

年齡:通常中青年人腎陰虛較多,腎陽虛多發生在中老年人中。腎陰虛通常是由於身心負擔過重和營養消耗增加造成的。腎陽虛主要是由身體器官衰老引起的。

這些中藥能補腎壯陽

腎虛等疾病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確實很常見,尤其是男性腎虛不僅影響他們的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性功能也有一定的危害。那麼,爲了幫助患者,我們來介紹一下腎虛的中藥調理方法。

枸杞:性平,味甘,具有補腎養肝、益精明目、壯筋骨、除腰痛、長服延年益壽等功效。尤其是中老年腎虛者,最適合食用。如《本草通玄》記載記載:枸杞,補腎益精,水旺則骨強,而消渴、眼暈、腰痛、膝痛均癒合。本草經疏還說:枸杞是肝腎真陰不足、疲勞內熱補益的重要藥物,老年陰虛者十分之七八,所以食客爲了精明目上品。”

黃芪:是一種古老的中藥。黃芪的主要治療作用是補中益氣、固表止汗、託毒排膿、利水消腫。治療中氣不足,如胃有下垂感、上氣不接下氣等症狀較好。還能健脾胃,所以有開胃的作用。

鹿茸:中藥鹿茸是補腎、益精血、強筋骨的好產品。陽痿早泄對腎陽不足、精血不足有很好的效果。此外,當婦女出現宮冷不孕、尿頻等症狀時,也可適量食用。根據現代研究,鹿茸含有激素、膠質、磷酸鈣、碳酸鈣等,可增強性腺功能,增強新陳代謝,消除疲勞;促進潰瘍和傷口再生,加速癒合,促進骨折癒合。

海蔘:海蔘富含精氨酸、鋅、酸粘多糖、海蔘素等活性物質,對改善男女腎功能有很強的作用。能改善腦、性腺神經功能傳導,減緩性腺衰老,刺激雌激素,抑制排卵,刺激收縮。吃海蔘補腎按療程吃,堅持早晚吃海蔘,可改善腎缺乏、性冷等症狀。

肉蓯蓉: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的作用,用於陽痿早泄,婦人宮冷不孕,帶下血崩,小兒麻痹後遺症以及老年虛弱,病後、產後腸燥便祕者。根據現代研究,肉蓯蓉含有微量生物鹼和結晶性中性物質,有提高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的作用,並能促進抗體形成。本品煎湯內服一日量10克~30克

傈僳族: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作用,用於腰膝痠痛、遺精、糖尿病、排尿、黑眼等疾病。成藥滋補健身丸、五子衍宗丸等,傈僳族是主要成分之一。根據現代研究,傈僳族含有糖苷、維生素A樣物質,動物實驗具有收縮子宮和抗利尿劑的作用,本湯每天服用10克~15克。

推薦幾種食療:

淮山枸杞粥

取淮山藥10克,枸杞10克,米飯50克。三品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火煮沸後,文火慢慢煮成粥,即可食用。一週3~4餐。偏腎陰。

山茱萸核桃粥

取30克山茱萸肉,30剋核桃肉(去皮切碎),60克粳米,適量白糖。將山茱萸肉清洗乾淨,與粳米、核桃肉一起放入鍋中,用武火煮沸,用文火煮粥。粥會成時加入冰糖,稍微煮一下。早晚分食,一週2~3次。補腎氣。

三、首烏棗粥

取何首烏60克,粳米100克,棗3~5個,冰糖適量。放在鍋裏,加水適量,先煮何首烏,去渣後加入粳米、棗、冰糖,文火共煮粥,早晚分食,每週3~4次。腎陰腎陽雙補。

4、首烏雞

選擇一隻兒童雞,何首烏20克,雞湯300毫升,洋蔥、姜、大蒜適量。首先,將屠宰過的兒童雞切成小塊,用沸水漂白3分鐘,然後取出。放入鍋中,放入植物油,加入洋蔥、姜、大蒜,炒香,加入雞塊炒,加入何首烏和雞湯,慢燉約1小時。吃肉和湯,一起吃飯,每週吃1~2頓飯。部分腎精華。

五、芡實煮老鴨

取200克芡實,一隻老鴨,適量生薑、洋蔥、鹽、味精等調味品。屠宰老鴨後,去除內臟,選擇淨血水;把芡實放在老鴨肚子裏。放在鍋裏,加水,放在老鴨裏。煮沸後,用文火燉至煮熟,加入調味品。吃肉喝湯,一週吃1~2餐。

韭菜炒鮮蝦

取韭菜250克,鮮蝦400克(去殼),大蔥、姜、鹽、黃酒適量。將韭菜洗淨,切段;鮮蝦洗淨;蔥切段,姜切末。擱鍋,放植物油,油沸放入大蔥,煸香後,再放蝦、韭菜,烹入黃酒,連續翻炒至蝦熟透,起鍋即可食用。每週2~3餐,連用2~3周。偏養腎陽。但膽固醇高者不宜多吃蝦。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