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健康生活 > 如何更好理解孩子的成長

如何更好理解孩子的成長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了使孩子成才,父母往往在早期教育上加大投資,背詩歌、學外語、學識字……。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爲天才。但是,在關心孩子成長需要的同時,父母切莫忘記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要滿足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父母的愛心恰恰是最好的早期教育。正如沒有父母的餵養,嬰兒就不能存活,沒有愛心的教育,嬰兒的心理成長也會留下遺憾。

如何更好理解孩子的成長

隨着嬰兒第一聲啼哭,新的小生命降臨了。父母滿心歡喜地將所學的育兒知識全都派上了用場,比如母乳餵養、合理添加輔食等。當然,父母也不會忽視智力開發,比如音樂、美術、舞蹈、玩具等。隨着寶寶一天天長大,父母的照顧日益精細,總希望孩子聰明可愛、身體健康,於是各種益智、增高等產品越來越受到父母的青睞。實際上,嬰兒的生理髮育由自身的體質或遺傳因素決定,心理髮育同樣如此。愛心就是尊重這種發展規律,給嬰兒足夠的發展空間。

孩子的心理也在成長

一歲的孩子幾乎沒有能力忍受挫折,忍受與父母的長期分離,如果遭受挫折將會大哭大鬧或者情感漠然,因爲它無法在心理上將自己與母親的身體做適當的分離。相反,如果在3歲兒童身上,就可以容許這樣的分離,也能耐受與挫折有關的緊張狀態,至少會持續一小段時間而不會過度焦慮。另一方面,如果一歲的兒童與母親分離而沒有明顯的焦慮,則透露出這個嬰兒可能和母親的關係失敗。同樣,如果3歲兒童無法與母親進行持續一段時間的分離,那麼他至少在控制焦慮緊張情緒上是失敗的。同樣,6歲與16歲兒童相比,則有更大的差異。

兒童發育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成長需要。愛心媽媽應該相伴在嬰兒左右,尊重並恰當滿足孩子的需要。比如一歲以內的嬰兒需要媽媽全心全意的陪伴,每天都看到媽媽的笑臉,讓孩子感到安全。3歲的孩子就需要訓練與媽媽的適當分離,瞭解媽媽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處理。有的孩子無法耐受這種分離,那麼媽媽必須尊重這種事實,慢慢讓孩子學會與自己分離。

不要強求與書本吻合

有的媽媽也會認真閱讀各種書籍,知道孩子不同階段應有的表現,如果自己的孩子未能按部就班地出現這些表現,就會焦慮不安,通過其他方式給孩子施壓。父母受累,孩子受苦。是不是滿足了大人需要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相反就是壞孩子呢?父母親的愛心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我們不否認天底下父母的愛心,可是捫心自問,檢查一下我們的愛心是否真的對孩子的心理髮育有益。6歲的孩子上學了,喜歡玩,不知道學習,父母就給孩子施加很大壓力,不允許他們玩。可是6歲的孩子就是處於一種只知道玩不知道學的心理狀態,一味強迫孩子,不如先滿足他玩的需要,如果強求的辦法不奏效,不如不用。家長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從孩子的角度想想如何才能又玩又學。其實這也是一種接納、包容的態度。

傾聽與肯定是溝通前提

愛心就是無條件地接收,無論他做得好還是不好,他都是我們做父母唯一的孩子。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切口德納教授提出過一個全新的看法,即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爲,人的智能應當包括音樂智能、運動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我認知智能7個方面。每一種智能都是以大腦的生理機能爲依據,有其生物學基礎。在每個人的身上,這7個方面的智能構成了不同的組合,顯示了人類能力的多樣性。

首先,一個人的智力是全腦功能狀態的體現,而不僅僅是有些父母所認爲的單純知識的積累;其次,每個孩子的天性不一樣,決定了其未來的發展道路也不完全相同,其智能的組合也絕不會只有一個模式。因此,充滿愛心的父母絕不會強迫孩子按父母的想象去發展,而是讓孩子充分地展現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並提供適當的發展空間。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別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愛與肯定,這通常包括父母、師長。個人在人格成長中得到愛與肯定越多,其人格衝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強。假如一個人從小嚴重缺乏母愛,也沒有來自其他親近的人與母愛同等的溫暖和關懷,這個人就會產生“被愛的渴求”。同時,由於缺乏愛,他將很難學會積極的社會交往。因此,父母要從小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要傾聽孩子說話。如果父母只顧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顧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會感到很孤獨。

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並回答孩子的問題,可以加深親子關係,給孩子以安全感。父母還應注意孩子講話的內容,並表達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對孩子的感情或意見武斷地表示否定的態度。給孩子以公正的評價非常重要,有一些父母喜歡這樣說——“你總是忘記……”其實,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不要總是講缺點,這樣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確實要受到批評,也要私下悄悄地進行。父母要花精力去了解孩子對愛、尊重和安全感的需要,這樣纔能有效地與孩子進行思想、感情、生活體驗等方面的溝通。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