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教育 > 兩性知識 > 子宮內膜癌的致病因素很多,八類女性要重視預防

子宮內膜癌的致病因素很多,八類女性要重視預防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宮內膜癌是我們熟悉的婦科疾病,也是重大疾病之一,我們必須明確其致病因素,在生活中也必須積極預防。

子宮內膜癌的致病因素很多,八類女性要重視預防

子宮內膜癌的原因

1、肥胖:脂肪過多會增加雌激素的貯藏,血漿中的雄烯二酮會變成雌酮。這種遊離的活性雌酮增加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致癌因子或促癌因子。

2、糖尿病:糖尿病病人或耐糖量不正常者,其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比正常人增加2。8倍。

3、高血壓:內膜癌伴高血壓者較多。

4、月經失調:宮內膜癌患者,月經紊亂、量多者,比正常婦女高3倍。

5、初潮早和閉經晚:12歲以前比12歲以後初潮者,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高60%。子宮內膜癌的年輕年齡比普通女性晚6年。

6、妊娠分娩次數:子宮內膜癌多發生於多產、未分娩、不孕者。

7、多囊卵巢綜合徵:不排卵,子宮內膜在高水平、持續的雌激素作用下,妊娠激素的調節和週期性子宮內膜剝離不足,發生增生變化。

8、卵巢腫瘤:分泌高水平雌激素粒細胞癌、卵泡膜細胞瘤等,月經不調,閉經後出血和子宮內膜增生和內膜癌。

9、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內膜癌發展的階段或無此階段。重度不典型增殖,可視爲子宮內膜原位癌。

10、外源雌激素:服用雌激素的婦女有子宮內膜癌高的危險,其危險與劑量大小、服用時間長短、妊娠激素是否合用、中途停藥、患者特徵等有關。停藥後危險性在灰降低,但危險性仍繼續古幾年。目前,雌激素與內膜癌之間的因果關係已有充分的證據。

子宮內膜癌高危人羣

1、不育不孕: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隨着分娩次數的增多,危險性下降。因長期不排卵所引起的不孕者與生過一胎的女性相比,較易患此病。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徵的患者也由於同樣的原因容易得此病。

2、由於各種原因長期服用外源雌激素的人:只使用外源雌激素而無妊娠激素對抗的人,可以增加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與使用雌激素的劑量、時間長短有關,加入妊娠激素對抗的話,可以降低危險性。

3、月經失調、初潮年齡早或更年期延遲者:更年期前,多爲無排卵狀態,子宮內膜受到無孕激素對抗的單一雌激素長期刺激後,增生變化。

4、糖尿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病等患者中,由於長期垂體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徵、子宮內膜非功率增殖、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也是致癌的原因之一。

5、肥胖者:肥胖是內分泌不平衡的表現,身體的大量脂肪增加了雌激素的貯藏,脂肪有利於雄激素的異化,增加了血中雌激素的含量,引起了子宮內膜的增殖和癌變。

6、子宮出血久治不愈者:特別是絕經後的子宮出血應想到有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應趕快作婦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及早進行治療。

7、經濟收入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與貧困者相比,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高2倍,可能與脂肪攝入過多、體力活動少有關。

8、x射線暴露史者:由於遺傳因素的影響,子宮內膜癌患者有家族史、近親腫瘤史,因此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者和近親腫瘤史者,其患病風險提高。

子宮內膜癌預防

1、加強癌症意識:平時多開展癌症預防宣傳調查,加強衛生醫學知識,教育有更年期異常出血、陰道排液、肥胖、高血壓或糖尿病婦女,提高警惕,及時就診,提前診斷,是平時最基本的子宮內膜癌預防方法

2、治療史:發現婦科疾病應及時治療,嚴格隨訪。療效差的人立即手術切除子宮,患者有孩子,沒有生育希望,年齡大的人,不需要保守治療。直接切除子宮。

3、雌激素治療:適量使用雌激素,嚴格把握雌激素使用的指徵,更年期婦女使用雌激素代替治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同時使用妊娠激素定期轉換子宮內膜。

4、高風險人羣監測:子宮內膜癌患者治療後應密切定期跟蹤,儘快發現是否復發,約75%~95%復發在術後2~3年內。常規跟進應包括詳細的病史,包括新的症狀、骨盆檢查、陰道細胞學塗裝、x光胸片、血清CA125檢查和血液常規、血液化學檢查等,必要時可以進行CT和MRI檢查。一般術後2~3年內每3月跟蹤1次,3年後每6個月1次,5年後每年1次。95%的復發病例可以通過臨牀檢查、陰道細胞學塗裝檢查和血清CA125檢查發現。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