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教育 > 1-3歲 > 孩子不愛吃安撫奶嘴的原因是什麼 自己的孩子不戀物正常嗎

孩子不愛吃安撫奶嘴的原因是什麼 自己的孩子不戀物正常嗎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可能是一些新的思維的影響,很多新媽媽會認爲孩子就是有戀物,喜歡含奶嘴吃手要安撫巾的習慣。但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並沒有發現有這種需要安撫物的時候正常嗎,爲什麼自己的孩子不戀物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解釋。

媽媽們,在文章開篇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自家孩子有沒有對以下“物”的依戀行爲:

☺ 媽媽的乳頭、奶瓶、奶嘴

☺ 自己的手指和拳頭、玩具、毛毯、毛巾、被子、枕頭、手套、媽媽的衣服

☺ 家長的身體部位:耳朵、手、胳膊、頭髮、肚臍眼、肚子、胸、臉

沒錯,以上提到的那些,都可成爲孩子們的安撫物。其中,媽媽的乳頭、奶瓶、奶嘴最容易讓孩子依戀,其次則是有熟悉的溫暖、媽媽味道的毛毯、毛巾、被子。

但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戀物癖」?

當然不是!

對於孩子的“戀物”,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孩子的這一行爲並非“戀物癖”,這只是在嬰幼兒時期的一種正常行爲,也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是每一個個體心理髮育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而我們成人所說的“戀物癖”又是什麼?

戀物即以某些特定的的無生命物體或人體部位作爲性慾對象,由該物體或部位獲得性激勵,或通過某個生殖器以外的、通常與性活動無直接關係的具體對象而得到性興奮和性滿足的一種性現象。更廣義的戀物還可以包括由某種抽象的概念或某種狀況、情形而獲得性激勵的情況。

好了,言歸正傳,說回孩子的「戀物」行爲。

▌1、孩子爲什麼需要安撫物?

早在六十多年前,英國兒科醫生、著名精神分析家Donald. W. Winnicott將這些被孩子們所依戀的小物件定義爲“過渡性客體”,一般它們都有這樣的共同點:柔軟溫暖,可以移動,它們的作用是替代母親給予孩子帶來溫暖和安全感。這些過渡性客體能幫助孩子們對抗焦慮、寂寞,給孩子以安全感,幫助他們安然入睡。

人類在嬰幼兒時期,就會通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需求和安撫情緒。

爲滿足吮吸慾望,孩子會吸吮媽媽的乳頭、奶嘴、手指;爲滿足抓握、觸覺慾望,孩子會喜歡摸小毛毯、被角、枕頭角、毛絨玩具,甚至家長的身體部位。

學術一點的說法,嬰兒剛出生時候並沒有去區分“自我”和“非自我”。當小孩子開始分離這兩個概念,並且從完全依賴向相對獨立進化時,他就會使用過渡物品(安撫物)。

孩子不愛吃安撫奶嘴的原因是什麼 自己的孩子不戀物正常嗎

嬰兒最開始是把自己和母親視作一體的,它們認爲母親把世界帶給自己,覺得是自己的願望創造了讓他得到滿足的他希望的東西。隨後嬰兒就會意識到母親和自己並不是一體,因此會有缺失感。

嬰兒認識到他要依賴其他人或事物,也因此會帶來一段有挫敗感和焦慮的困難時期。因爲母親不可能一直時時刻刻與嬰兒在一起滿足其所有願望,因此最終嬰兒會尋找一個安慰的方式,一種替代品。這時候也就出現了安撫物。安撫物對嬰兒來說會代表母愛的所有功能,意味着嬰兒自己可以創造他所需要的東西了。

安撫物使得嬰兒在母親離開自己的時間慢慢變長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個和母親之間幻想的紐帶,它在嬰兒睡覺和抵抗焦慮時候十分重要。

通俗一點的說法,媽媽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就會把某些物品做爲媽媽的象徵或替代品,從中獲得安慰,即“安撫物”。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它代表了媽媽和安全。

孩子不愛吃安撫奶嘴的原因是什麼 自己的孩子不戀物正常嗎 第2張

安撫物與媽媽不同的是,孩子能控制它,自己能決定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不需要。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使用它,逐漸減少對媽媽的依賴,比如睡覺的時候。孩子正在用一個積極的方法建立自己的獨立。

其實安撫物不光小孩子用,在成人和一些治療中也會用到。

一個人感覺孤單時、看電視時,喜歡摟抱一個枕頭、裹一個毛毯;急救車和警察巡邏車中有時會配備毛絨玩具,用於爲事故或者重大創傷中的受害者提供安慰;急救護理人員會用寬的毛毯來護理那些受到物理衝擊的人;慈善機構也會向災難倖存者提供諸如毛毯一類的安慰物品。

▌2、孩子什麼時候對安撫物的需求最強烈?

☺ 睡覺時

☺ 斷母乳時、與父母分房睡覺時

☺ 有壓力時,比如受傷、疲倦、沮喪時

☺ 家庭發生變化時,如弟弟妹妹出生、親人病故、父母離異

☺ 家庭關係不和諧、家長陪伴不足、生活內容單一、情感被忽略時

☺ 被動做某些事情,比如看電視、聽媽媽講故事時、被帶去參加大人的聚會時

☺ 外出旅行時

☺ 進入一個新環境,如上幼兒園時

☺ 其他

▌3、爲什麼有的孩子不依戀物?

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因爲媽媽或其他照顧人經常在身邊,不需要替代性的安撫物;一種是孩子用其他方法來安慰自己,比如吮吸大拇指、安撫奶嘴等。

沒有安撫物的孩子可能對壓力或不愉快的感覺不太敏感。

心理學家認爲,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易對某種物體形成健康的依戀。孩子2個月大時,對壓力和不愉快的反應已經顯示出很大的差別。有的孩子1秒鐘也不能忍受就嚎啕大哭,而有的孩子則僅僅是癟癟嘴、哼哼一下。

孩子不愛吃安撫奶嘴的原因是什麼 自己的孩子不戀物正常嗎 第3張

▌4、孩子依戀物的情況會持續多久?

戀物是孩子心理髮育的自然的過程,隨着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拓展與生活的多樣化,多數孩子是不會對這些替代性的安撫物產生依戀心理的,長大後自然對嬰幼兒時期所依附的物品慢慢轉移。

▌5、孩子什麼時候會放棄安撫物?

沒有一個確定的年齡。大多數孩子在上了幼兒園,有了更豐富的生活時,有了同伴的陪伴和壓力,就會放棄安撫物,有的孩子會持續到上小學。

▌6、孩子會因爲依戀物不依戀人嗎?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父母不必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使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適,也沒有證據表明那些有安撫物的孩子不能放心地依戀媽媽。

現今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爲,安撫物在兒童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爲它可以使兒童學會如何在難以應付的環境中自我安慰。

孩子不愛吃安撫奶嘴的原因是什麼 自己的孩子不戀物正常嗎 第4張

▌7、孩子依戀物要糾正嗎?

☺ 如果孩子只是在睡覺時,在有安撫物建立的熟悉環境下入睡,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刻意去糾正。

☺ 只要孩子對物品的依戀程度沒有影響到生活作息,家長就不需過於擔心。

☺ 對於那些與安撫物相處時間較長,過渡依戀、24小時無時無刻不呆在一起的孩子,家長需要進行一些情感投入式的干預。

☺ 千萬不要“強迫”寶寶放棄依戀物,特別是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強制的方法,會傷害到孩子,也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結果適得其反。

▌8、家長可以怎麼做?

1家長要知道,即使沒有給孩子主動提供過安撫物,需要時,孩子自己也會在生活環境中尋找自己的安撫物。

2儘可能按照孩子的安撫物再買件一模一樣的。這樣你可以經常性地交換它們,併爲依戀物的破損或者丟失做好準備。

3多準備幾個安撫物,比如幾個相似的毛絨玩具、小毯子、小枕頭,讓孩子難以對某一個產生長期的依賴。

4通過共情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設置一點簡單的使用限制,比如只在睡覺時候用、可以在家裏帶着玩但不可以帶到外面玩等。

5讓孩子幫助收納安撫物。比如讓孩子在出去玩之前,自己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安放他的小毛毯。

6一開始就注意安撫物的清潔,讓孩子習慣小毛毯或者玩偶是需要經常清洗的。

7豐富孩子的日常生活,讓孩子忙碌起來,對帶孩子戶外活動,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多找一些有趣的需要動手的事情讓他做,比如拼圖、畫畫、做手工、搭積木等等。

8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多擁抱孩子,持續性地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和關注,這樣會更好。

9儘量減少孩子的獨處的時間。每天抽出1小時的時間,固定陪伴孩子,陪伴孩子時,不做其他任何事情(包括看手機、看書、想着工作的事情)。

10全心全意的陪伴和投入,和孩子一起玩,孩子是主導,別老想着教孩子東西。

11在生活中,儘量少把孩子與他人比較,減少孩子不必要的壓力,有老人的家庭更需要特別注意。

12依戀物對於兒童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支持。是他們適應陌生環境的情感柺杖。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依戀物,但對需要依戀物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成年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們是如此的弱小,感覺新環境的不安全,所以,家長老師要理解幼兒「戀物」。

13安撫物會有利於解決孩子初入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情緒,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

14家長可以和幼兒園的老師一起配合,用共情和告別儀式的方式,通過鼓勵,逐步幫助孩子解決隨身攜帶安撫物的問題。

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媽媽和寶寶長時間的堅持。如果在此之前父母陪伴得少,欠下孩子太多的陪伴,那就需要數倍的時間才能挽回。

孩子不愛吃安撫奶嘴的原因是什麼 自己的孩子不戀物正常嗎 第5張

我再推薦一本適合媽媽與寶寶一起讀的繪本《阿文的小毯子》。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大人和孩子都更好的理解對小毯子的依戀。但需要提醒的是,故事裏的是毯子,攜帶不便,最後剪成了手帕。剪,這個動作除非孩子同意,不然是不能做的。破壞他的依戀物和強行奪取,對他的傷害是一樣的。

最後,總結一下。

孩子依戀物,是正常的,真正需要審視的是,我們作爲家長,是否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助孩子增強安全感,幫助孩子從完全依賴媽媽過渡到完全獨立。給孩子貼心關愛,讓孩子的心理安全感隨着年齡的增長,真正獨立成長。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