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健康生活 > 心臟病人可以活得更好

心臟病人可以活得更好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臟病”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括很多種心臟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目前最常見的心臟病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早搏和心動過速),也是最可能引起患者恐慌的疾病,但又是完全可以通過我們的自身努力改變預後的疾病。我是一名心內科醫生,每天都能見到很多這樣的患者,不同的患者對於疾病的態度很不一樣,有的不以爲然,有的非常焦慮,有的遵囑治療,所以,這些患者的預後就很不一樣,這裏說的預後包括了疾病是否惡化、是否好轉、是否死亡以及日常生活質量是否受到影響。我經常和患者說的話是,“只要有信心,堅持治療,心臟病人可以活得很好”。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乎或太在乎,套用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戰術上重視敵人,戰略上藐視敵人”,很適用於我們和疾病的鬥爭。下面我用一些典型例子和解析,把如何和心臟疾病鬥爭的方法告訴讀者朋友。這些竅門不僅僅是針對已經患病的讀者朋友,對於沒有患病的讀者朋友也很適用,希望對讀者朋友們有幫助。

心臟病人可以活得更好

一、典型病例

1987年,國內著名的心內科專家胡大一教授收到一封山西教師的來信,信中講述了他20年的疾病。

20年前他36歲,曾是沙家店一所中學的校長。1967年他因堅持學生應上課學文化,和一些領導發生口角,心情鬱悶,不想上班,去校醫務室開假條,做了份心電圖,發現有室性早搏,但毫無自覺症狀。醫務室根據當時權威的心電圖書,發出報告:不正常心電圖,室性早搏。

因大夫告訴他早搏可能猝死,室性早搏的原因可能是心肌炎,患者到西安的大醫院檢查,沒有查找到心肌炎的任何證據,醫生給患者診斷爲“心肌炎後遺症”(心肌炎恢復後,心肌上留下塊疤痕)。從此患者再沒上過班,再沒上過 ,到處尋醫問藥,反覆住院、打靜脈點滴,5年後臥牀不起。直到1987年7月,患者的兒子看到胡大一教授寫的一篇科普文章《室性早搏不等同心臟病》。胡教授在文章中強調:無明顯器質性心臟病的室性早搏預後良性,不能僅據此診斷心肌炎,“心肌炎後遺症”更是既無明確定義,也無診斷標準的“莫須有”帽子。患者的兒子把文章推薦給父親。

患者後來在給胡教授的信上說,他看到這篇科普文章前已臥牀15年,覺得活着沒任何意義,自殺缺乏勇氣。讀過這篇文章感到自己像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即將被吞沒時,突然眼前出現了一條木板,但仍不確信這是否真是救命稻草,可以使他化險爲夷。

胡教授看了信中寄來的多年檢查資料,除心電圖上顯示室性早搏外,一切正常。胡教授回信告訴他,他沒有器質性心臟病,20年的時間就是預後良性的最好證據,給他做了詳細的解釋,鼓勵他解除顧慮,逐漸恢復日常活動。

2個月後,他回信講,接信後顧慮全消,精神振奮,逐漸恢復行走,病情大有好轉。半年後來信,講他已完全恢復體力,能給家裏挑水了。

二、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上述病例不是特例,臨牀上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發生,例如,因爲早搏,20幾歲、40幾歲的年青人長期病休在家,不敢外出;因爲早搏,父母不敢讓孩子上學,不敢讓孩子正常活動;因爲心房顫動,患者胸悶憋氣、不敢睡覺、擔心猝死;因爲心電圖的輕度異常和胸悶症狀,患者反覆做檢查,反覆到醫院急診室,不敢上班,不敢活動;因爲體內冠狀動脈血管放了支架、或心臟安裝起搏器,擔心支架刺破血管,擔心支架脫落,擔心起搏器失靈,總有胸悶、胸痛、心慌症狀,不敢正常活動。從發病機制上講,“早搏”也好、“心電圖輕度異常”也好,都不可能使患者失去日常活動能力,甚至臥牀不起,但不可能的事情確實發生在患者身上。很多醫生也解釋不清楚這種症狀,正因爲解釋不清楚,患者就更緊張。胡大一教授因爲看到太多這樣的患者,開始思考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發現病因不在心臟,而是因爲一系列外在原因導致患者出現暫時性神經功能障礙,因此提出了“關注心臟病患者精神心理問題”的呼籲。我從2007年師從胡大一老師後開始診斷和治療這樣的患者,通過經常和患者們深入交談,開始瞭解胡老師提出關注患者心理問題的想法,理解患者們出現這種奇怪病症的原因。心臟之於身體,如同發動機之於汽車。所以一旦被診斷爲心臟病,很多人有很大的精神負擔,40-50%左右的患者存在焦慮,20-40%的患者存在抑鬱,導致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敢正常生活,不敢過性生活,青壯年勞動力提前退休等。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原因是患者對疾病不瞭解,覺得心臟病是不可治癒的疾病,隨時有死亡的風險,所以因擔驚受怕而焦慮;或者道聽途說,或者閱讀了大量醫學資料,卻因爲不能完全理解醫學專業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而受到誤導,引起過度緊張;或者醫生把問題複雜化,對病情和治療不做介紹,或病情介紹過於強調不良後果,造成患者過度緊張;或者長期患病給患者心理造成的傷害,或患者對疾病治療的期待過高導致出現極大的失望;家屬的緊張情緒對患者也產生不良影響,造成患者心理壓力和緊張;以及由於意外事件造成患者心理打擊,導致心血管疾病。這些情況導致患者出現焦慮和/或抑鬱情緒,表現爲類似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尤其本身已經有心臟病的患者,症狀攪和在一起,容易誤診,因治療不對路,患者症狀不緩解反覆就診,造成惡性循環。

另外,還有那些躺在病牀上的患者,由於身體狀況的惡化和周圍環境的突然改變產生不適感是很難避免的。即使出院以後,當重新面對生活的時候,他們常常感覺迷茫和焦慮,往往需要鼓勵和幫助。

三、危險程度評估

我們醫生在給患者做出診斷和治療計劃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對患者病症進行危險分層,估計患者的疾病未來危險程度的大小。當然,這和算命不一樣,醫生並不能預測患者會生存多少年,而是科學算命,根據患者的危險因素多少,大概估測未來10年發生心臟事件或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作爲普通人,雖然不能每個人都成爲醫生,但根據自己身上存在的危險因素水平,還是能大概瞭解自己未來發生心臟意外的可能性有多大,從而可以早期預防和治療,避免心臟事件的發生。那麼怎麼預測呢,首先,存在下述情況的人羣明確是心臟事件的高危患者: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上下肢動脈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壓≥ 180/110 mmHg;總膽固醇水平≥ 8 mmol/l(~32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6 mmol/l(~240 mg/dl);1型或2型糖尿病;早發心血管疾病患者(男歲,女歲)的直系親屬。其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了一個簡易危險評估量表,讀者可根據自己存在的危險因素計算自己未來10年發生心臟事件的危險程度(見圖1)。這些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吸菸、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吸菸,沒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不肥胖,生活方式健康,我們未來發生心臟事件的風險會降低80%。

四、心臟病人生活質量評估

很多患者都會錯誤的認爲,一旦得了心臟病,幸福生活就離自己很遠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患病後,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不良生活習慣,並不是我們的生活。作爲醫生,我常發現,生活質量和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並不一致。有的患者疾病很嚴重,但他總能把自己的生活過的有聲有色,有幸福的家庭,有很多朋友,每次看到他,都覺得他的幸福溢於言表,他感激家庭的照護,感謝朋友的關心,感激醫生的治療,感謝上天對他的眷顧,信任醫生並積極配合治療,這些都是一些正性能量,使他的生活質量很高。但有的患者,雖沒有嚴重的疾病,比如前述的患者,還有一些放了支架、安裝起搏器的患者,因爲未來無法預期的不良事件,就常年請假、提前退休甚至常年臥牀不起。有的患者自怨自哀,弄得家裏痛苦,朋友疏離,沒有正常的生活,想想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質量。我常想的一句話是,作爲醫生,不僅僅是把患者從死神中搶奪回來,更重要的是指導患者如何更好的生活。如果說我們把一位心臟病患者救回來,患者的大腦功能和心功能非常好,本來可以正常活動,卻常年臥牀不起,不能隨意的做一些最起碼的日常活動,比如自己吃飯、洗臉、上廁所、散步,和家人、朋友聊天,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目前生活質量評估日益受到醫生的重視,看看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質量是否好,完全可以自己評估,最基本的一些條件是:是否感覺快樂,對疾病是否有信心,是否有生活目標,是否可以自己吃飯、洗臉、上廁所,是否可以進行日常活動,是否能夠恢復正常工作,是否能與朋友正常交往,是否有正常家庭生活等。如果上述幾個問題全部回答“是”,就說明生活質量很好。有很多量表也可以評估生活質量,比如:SF-36,西雅圖心絞痛量表,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量表、綜合醫院焦慮抑鬱量表,ZUNG氏焦慮抑鬱量表等。這些量表在互聯網上都可以查到相應的表格,感興趣的心臟病患者可以上網搜索,自己測試一下。

五、評估後,應該這樣做

1, 首先堅信心臟病可防可控

讀者朋友應該已經發現,近年來醫生和社會各界聯合起來,大力宣傳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要性,這是因爲,預防對心血管疾病確實非常有效。美國自20世紀40年代起冠心病病死率持續升高,1968年冠心病病死率高達336,5人/10萬;此後政府重視預防,主抓控制膽固醇、降壓和戒菸;到2000年冠心病病死率下降了50%,其中危險因素控制的貢獻率最大,全人羣膽固醇水平下降0,34mmol/L收縮壓下降5,1mm Hg(1mmHg=0,133kPa),吸菸量下降11,7%,對病死率下降的貢獻率分別爲24%、20%和12%。冠狀動脈支架和搭橋的貢獻率僅爲5%。西歐各國近30年來因加強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冠心病病死率平均下降了20%~40%。2004年公佈了一項全球研究INTERHEART研究,在52個國家(包括中國)262箇中心的15152例患者和14 820例對照中進行的調查表明,全世界各個地區、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羣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大多由血脂異常、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腹型肥胖、心理社會壓力、攝人水果蔬菜少、規律的體力活動少所致,這8種危險因素分別可解釋男性和女性心肌梗死原因的90%和94%。同時也發現,只要把上述8種危險因素控制好,80%的心肌梗死可以預防,也就是說:10個心肌梗死,9個可預測。6個心肌梗死,5個能預防。

2,終生用藥

大約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發生於已經確診的冠心病患者,已確診冠心病患者發生或再發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機會要比無冠心病病史者高4~7倍。斑塊穩定性是影響冠心病發生和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吸菸、心率加快、精神應激等因素均可導致斑塊不穩定。大量研究證據顯示,通過長期堅持有效的二級預防,綜合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吸菸,可促使易損斑塊穩定,顯著降低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的發生,提高冠心病患者總體生存率,減少血運重建需要。血管病變一旦發生,如果不長期用藥物控制,斑塊將不斷進展,並且穩定性下降,導致臨牀心臟事件容易發生。國內外冠心病指南一致強調,改善冠心病患者預後的重要措施是充分使用有循證證據的二級預防藥物,並長期堅持。有充分循證證據的二級預防用藥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根據病情有選擇應用,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藥物須堅持服用。有冠心病的讀者請自檢自己是否在堅持服用上述藥物。

3, 藥量需個體化調整

上述四種二級預防藥物,每個冠心病患者都應該使用,但並不是每個患者都千篇一律服用相同的藥物劑量,尤其是他汀類藥物的降膽固醇作用、β受體阻滯劑對心率的作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對血壓的作用,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樣,。用藥不是最終目的,用藥後要達到我們設定的控制目標纔是目的,如冠心病患者血壓需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需要控制在至少在2,6mmol/l以下,由於藥物的療效和藥物的不良反應每個患者各不相同,這就需要個體化調整藥物劑量。

另一方面,每種藥物都有很多產品,不同的藥物價格有很大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使用合適的藥物,並不是最貴的藥物就最好,同一類藥物價格可能相差很大,而作用基本相同。有的患者可能認爲,使用貴的藥物,使用1天等於5天,可以吃一週停兩週,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長期堅持使用有效的藥物。

4, 保健品不能取代藥物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保健產品,比如卵磷脂、深海魚油、葡萄籽、維生素C、纖維素、大蒜素、納豆、天曲等。很多患者都問,能不能服用這些保健品。我的回答是,這些都是保健品,不能當作藥物,在按時服藥的前提下,如果有錢,可以服用,但需要注意這些保健品的副作用。當然,也可以不服用。事實上,我們醫生認爲,堅持服用有明確證據的預防藥物,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需要花錢服用保健品。

5, 改變生活方式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膳食不平衡(飲食缺少蔬菜水果、肉類和油脂量過高、食鹽攝入過多、大量飲酒)、缺乏運動、吸菸和精神緊張。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不僅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還可以直接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炎症和氧化應激加強、促進血栓形成等。因此,健康生活方式是心臟病預防的基石。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心態平衡。合理膳食要求:每天攝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穀類250~400g,膽固醇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