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健康生活 > 五行與飲食文化及其他

五行與飲食文化及其他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食療理論中有關於食物分“五色”之說,即不同色食物食療作用不同,如黑色補腎,紅色補心、黃色補脾等等。年末整理電腦裏儲存的各色資料,無意中翻出數年前的一些“讀書偶摘”。以下內容摘自邱鴻鍾著《醫學與人類文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一書,必須聲明,本人不懂中醫,所以只是參讀別人的觀點。

五行與飲食文化及其他

西漢時中國人已經習慣按照“五”這個分類來認識事物和整理其經驗了,且已經成爲一種普遍的思維模式,如在《呂氏春秋》、《淮南子》、《黃帝內經》中已有五方、五音、五味、五色、五性、五數、五穀、五藏、五邪、五運、五脈、五官、五禁、五精、五果、五態等幾十個以五數爲限的範疇。顯然,客觀世界中的各類事物並非必要以“五”爲定數,這些“五”只是人們認識事物時有選擇地把對象納入其認識的框架,“五”的確立也並非來自實驗或臨牀經驗,《內經》把“五”確立爲描述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及探討藥理和診斷治療方法的標尺,實出於與民俗一致的考慮。

《內經》: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五藏入五行)

《內經》爲解決四季不夠五分的缺陷,在夏秋之間增加了“長夏”。

《周禮 食醫》: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五味通過四季入五行)

假設“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爲真命題,且將“調以滑甘”中的“甘”味配至“長夏”(A)

則可以得出(B):“在藏爲肝,在味爲酸;在藏爲心,在味爲苦;在藏爲脾,在味爲甘;在藏爲肺,在味爲辛;在藏爲腎,在味爲鹹”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由B可以得出(C):“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

又根據前提“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素問。寶命全形篇》)可以得出(D):辛金味,故勝木酸;鹹水味,故勝火苦;酸木味,故勝土溼;苦火味,故勝金辛;甘土味,故勝水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由D可以得出中醫的有關食療和藥理的“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此外,該書中還專門討論了中國傳統的“道士醫”和“沙門醫”現象,所謂道士醫是指終生研究並信奉道教的中醫,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張景嶽、徐大椿等;“沙門醫”指既是高僧又是中醫,如道安、釋慧義、鑑真、喻嘉言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始終以修身成仙、成佛爲其全部生活之目標的。醫療養生及其研究不過只是實現其宗教信仰、目標和價值過程中的一種副產品。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