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教育 > 新生兒 > 新生兒產傷的症狀

新生兒產傷的症狀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新生兒產傷是指分娩過程中因機械因素對胎兒或新生兒造成的損傷,近年來由於加強了產前檢查及產科技術提高,產傷發生率已明顯下降,但仍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原因之一
新生兒產傷的症狀
新生兒產傷的症狀

新生兒產傷的種類有很多,但是新生兒產傷的症狀主要是分爲以下兩種,媽媽們可以對照一下,看自己的寶寶是否有這些症狀的出現。

1.臂叢神經麻痹

上臂型:出生後即表現爲肩部不能外展,上肢內收、內旋、下垂、不能外旋,前臂處於旋前的姿勢,外伸不受影響,但不能後旋,肱二頭肌反射消失,受累側擁抱反射不能引出,當膈神經受損則出現膈肌麻痹。

前臂型:較少見,由頸8、胸1神經根受損所致,主要爲手的癱瘓,若胸1神經根的交感神經纖維同時受損,可出現患側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霍納綜合徵)。

2.面神經癱瘓

可能與產鉗使用有關,受傷的眼睛無法閉眼,患側的臉部無表情變化。

新生兒產傷是怎樣產生的

爲什麼會產生新生兒產傷呢?首先要知道,新生兒產傷是由於異常分娩、產鉗或負壓吸引助產時,因身體受到過度擠壓及牽拉,以致神經、骨骼、軟組織損傷,這就導致了產傷的出現,下面媽媽網爲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幾種產傷產生的原因。

1、產瘤:通常發生於頭位自然產,由於頭皮的外傷造成表淺部位的出血性水腫,臨牀上不需要任何治療,通常3天會消失。

2、頭皮血腫:較常發生於產鉗生產嬰兒,大部分血腫在幾周內自然消失,少部分會有鈣化情形發生。

3、腱膜下出血:發生原因是由於胎頭在通過骨盆腔時,外力的壓迫和拖拉造成,臨牀上需注意大量失血、黃疸等併發症。

4、線性骨折:最常見的顱骨骨折,因生產時頭骨受到壓迫引起,大部分的單純性線性骨折不需要治療,會自行癒合。

5、顱骨凹陷性骨折:頭部膜性骨凹陷造成,發生原因有可能是不正常的產道擠壓、產鉗使用不當,出生後頭部外傷所造成,治療以保守觀察,真空吸引,手術矯正爲主。

6、枕骨分離:頭部外傷導致,常合併後腦窩硬膜下血腫及顱內產傷。

新生兒產傷如何診斷

由於寶寶們還不會說話,就算身體有不適的地方他們也不可能會告知,所以只能通過大家的觀察或醫院的檢查來診斷,媽媽網百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幾種產傷的診斷依據以及治療方法。

1、軟組織損傷:從外觀上比較好診斷。不需作特殊處理,約1周可自行消退。

2、頭顱血腫

診斷依據:有相應的產史;有明顯的臨牀表現;結合X光片。

3、脊柱及脊髓損傷

診斷依據:有產傷史,受傷局部有脊柱變形、椎間變窄及詳細的體格檢查、X線攝片檢查,尤其要注意詳盡的神經系統檢查,必要時可作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以明確診斷。

4、神經損傷

①面神經損傷:輕症患兒數週後自行痊癒。經7 ~10天病情無好轉者,也可用鍼灸、理療、維生素B1、B12、地巴唑等促進其恢復。患兒側眼瞼不能閉合的要注意保護角膜。一般預後良好,如面神經本身撕裂,恢復就很困難,可留有後遺症。可試用鍼灸治療,必要時考慮外科手術。

②臂叢神經損傷:診斷一旦確立,應即進行治療,治療以固定患肢,防止畸形爲主。懷疑有神經斷裂者可行神經縫合手術,還可配合鍼灸、按摩、熱敷、理療,2~3月後可獲改善,也有晚至2年才恢復的患兒,甚至也有不能恢復的患兒。

③隔神經損傷:患兒應向患側臥,吸氧,胃管餵食,預防肺部感染,給神經營養藥物,有的可逐漸恢復,隔神經麻痹多在1—3月自然恢復,極少見需要外科治療的患兒。

5、骨折

顱骨骨折:凹陷深度不超過0.5釐米的,因常常無臨牀症狀,可自行復位,不需處理。一般處理爲:臥牀休息,頭適當高位;按顱內出血處理;有腦脊液外流者的患兒不能堵塞耳道或鼻孔,一般不宜作腰椎穿刺,顱神經癱瘓者,可用維生素B1、B6、B12等藥物,早期鍼灸,凹陷性骨折面積大,凹人深或損傷血管伴顱內血腫者,要爭取早作復位術,以根除壓迫,防止癲癇。

新生兒產傷的影響

新生兒產傷會不會對寶寶以後的發育有影響呢?相信這是很多媽媽們所關心的問題,其實新生兒的產傷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醫師能對導致產傷的危險因子有高度警覺性,並且對於生產方式能夠作適當的規畫,應該可以使產傷的發生率降至最低。

媽咪們其實可以不必過於擔心,大部分產傷可自行恢復,只有少數需要外科手術或是定期復健治療,父母親不要太過緊張,相信給予寶寶身體、心理的支持,並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追蹤,生產損傷應該都會有良好的恢復。

新生兒產傷的預防措施

新生兒產傷完全是可以預防的,就看準媽媽們的預防措施做得是否到位,媽媽網百科來告訴大家預防的方法。

(1)會陰部伸展性差或陰道助產手術前,應做會應切開術,以免會陰過度撕裂。

(2)行胎頭吸引器助產時,負壓不可過高,一般以300--400mmHg爲宜;吸引和牽拉時間不超過20分鐘,滑脫次數不宜超過2次。胎兒有出血傾向者如早產、IUGR等不宜選用。

(3)中位產鉗已被宮產所取代,現僅採用低位產鉗,術後常規檢查軟產道各部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4)臀位陰道助娩者應嚴格按照分娩機轉操作,避免後出胎頭困難,預防新生兒產傷如骨折、顱內損傷,術後常規檢查軟產道,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