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教育 > 育兒指南 > 堅持能力教育的父母爲什麼會自卑呢?

堅持能力教育的父母爲什麼會自卑呢?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農村親戚訪問,楊欣驚慌失措。

堅持能力教育的父母爲什麼會自卑呢?

一個問題,3+5是多少?在全家人的關注下,兩個4歲的女孩見面後的比賽開始了。農村女孩眨眼,立刻回答等於8;看楊欣的女兒,折斷大人伸出的雙手,還沒有數出一隻手的手指。

3歲以後,楊欣的女兒好像沒有教師就認識了簡單的語言。這讓楊欣一家非常欣喜,但是本着快樂教育的原則,楊欣並沒有刻意去教孩子認字,幼兒園也是如此。

但是親戚家的小孩不僅已經會寫自己的名字,還會寫一些簡單的字,認識的字更多。楊欣的女兒現在顯得像個“文盲”。

一貫奉行素質教育能力教育理念的楊欣,焦躁又無所適從,“上學後,她這樣是要在競爭中落敗的”。

幼兒4歲,監護人突然變成能力主義者

新學期開始不久,楊欣送女兒上幼兒園時,監護人之間最常見的是你的孩子在學什麼,報了什麼班?

楊欣突然意識到4歲以上的女兒要上學了。上好小學要考試,上好高中要考試,大學入學考試要取得更多成績孩子從小就要有競爭力和競爭意識……各種注意開始洗腦。

過去,楊欣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她不想讓孩子從小學到知識,所以一切都以能力爲中心。但是,注意的人多了,楊欣就不那麼坦率了。

楊欣有朋友,在孩子四十五歲之前,多智能、全面發展、快樂的人格,說到孩子的教育,孩子也確實被教育得聰明活潑,令人欽佩。但是,孩子過了4歲,這個朋友好像突然變成了個人,星期六、星期天帶着孩子上各種各樣的班級,平時晚上在幼兒園上課,比準備大學入學考試更忙。

楊欣知道這樣的孩子一到四五歲,很快就從能力主義者變成知識主義者的監護人不少,也有一個監護人每週給孩子7個課外班,外語、識字、珠心算、繪畫每天都有課,孩子上學前好像都想知道。

那個朋友說:啊,這也沒辦法。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幸福?現在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每個家庭的父母都在努力教育自己的孩子。其他人學到了很多東西。你做不到,不是明顯落後了嗎?爲此,楊欣和他的朋友爭論道:在幼兒階段,孩子們應該掌握他們的能力還是知識?關於這個問題,教育專家和輿論都有共同的認識。當然,前者,能力是工具,能力提高學習知識的速度和效果。此外,專家還會給出一個更有理論依據的答案:學習知識和能力不是相互矛盾的。所謂玩初中、玩初中、互補。雖然是

,但是朋友用幾句話打擊了楊欣。知識可以比較,能力沒有標準。什麼樣的幼兒教育才是真正的能力教育?現在上小學考知識,連好幼兒園都考試。此時,面對數十比一,甚至數百比一的合格率,能力已經下降到知識中排名第二。

楊欣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給女兒報班,準備學琴。

在教育體制下,首先要適應

瞭解楊欣的選擇,朋友不會因爲戰友增加而高興。相反,同情楊欣的孩子說:又增加了負擔重的孩子!”

可是楊欣的同事、一位初中生的母親知道楊欣開始讓孩子“學習”後,非常明確地告訴楊欣:“你的做法是對的。

這位同事幾年前也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讓孩子自由成長。幼兒園和小學都沒有故意讓孩子學什麼。兒子愛航空模型,向他報告了課外班。那個少年也很聰明,小學畢業考上了最好的中學,但也是重點學校的中學。母親也很滿意,認爲自己一貫堅持的做法沒有錯。但是,上了中學二年級,母親發現孩子沒有劍橋英語的考試證明書,沒有奧數比賽的成績,沒有特長生的加分,只看得分也不是最好的。

讓孩子上普通學校上普通學校、重點學校、上大學、中途放棄的選擇面前漠不關心,不能完全坦率。所以母親放棄了當初的主張,孩子開始補習英語,上了數學提高班,開始吹笛子。

這位母親嘆息道:形成了教育體制,個人不能扭轉,能做的首先是順從然後適應。打

也許是爲了尋求說明和安慰,這位同事又找到了很多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變化是正確的。我發現很多有成就的人回憶起童年的生活時,說那時很討厭父母,說別的同學在玩,自己必須學習。但是,他們取得成就後,首先感謝的是自己的父母,感謝父母當時對自己的嚴格教育,從小就有了很好的基礎。

楊欣在能力和知識之間感到困惑。

芝麻哪個是西瓜

楊欣的女兒幼兒園是公營示範園,費用高但離家很近,楊欣很滿意。但是,從上學期開始,這所幼兒園明確提出建立雙語幼兒園,提高了收費標準,孩子增加了。幼兒園的園長由此總結出了一點:適者生存,幼兒園辦園要適應家長需求。

但是學了一個學期,女兒除了進幼兒園時流利地用“Goodmorning”向老師問好,好像沒有看出學了什麼回來。

與農村親戚家的孩子相比,楊欣考慮這種教育是否對孩子有效。

一次在外吃完飯,楊欣開車帶着這兩個4歲的女孩回家。平時只坐過摩托車和拖拉機的農村少女非常興奮,看着兩邊閃閃發光的路燈高興地喊着。楊欣的女兒很奇怪這個小夥伴的行爲。汽車一開始,楊欣就開始放置女兒經常聽的英語曲盤,女兒模糊地唱着。

汽車轉彎到稍微安靜的路上時,大家擡頭看到了天空彎曲的月亮。農村小孩立刻有感而發:“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雖然普通話不太標準,但是有板有眼,詩歌的韻律感很強。這讓楊欣想起女兒已經很久沒有念過詩了,自從上了雙語班,在幼兒園裏老師常教的是英文,在車裏聽的也是英文歌曲,就連放碟看動畫片,也會有意識地放英文碟。女兒在3歲之前就會背20多首唐詩,還有許多小歌謠,但自從“主攻”英文之後,女兒很少再隨口唸唸叨叨了。

想起前不久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抨擊現在的父母,因爲沒有成熟的英語使用環境,小孩子過早學英語只能是“瞎鬧”;聯想到女兒因爲學外語少了那麼多學習優美的中國詩詞的機會和時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個想法開始強烈地佔據了楊欣的頭腦。

語言學習的關鍵是環境,楊欣自己證明了這句話不知道被多少人說了。但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楊欣不敢做實驗。一位朋友告訴她,好的中學在挑選學生的時候,當然先看分數,之後看計算能力,也就是數學成績或是數學競賽獲獎情況,若是條件相當,就看特長了,英語好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勝出因素。

“其實現在的各種考試對孩子而言,不都是撿芝麻丟西瓜嗎,何止是英語?”聽了朋友的話,楊欣知道自己根本無力扭轉什麼。(李新玲)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