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教育 > 3-6歲 > 孩子的這些行爲其實是在宣泄 別把孩子的咬人和打人不當回事

孩子的這些行爲其實是在宣泄 別把孩子的咬人和打人不當回事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家的孩子打人了,我想這應該是熊孩子家庭最擔心聽到的事情了吧,不過本站小編這裏提到的熊孩子就是比較調皮的孩子,畢竟文文靜靜的孩子也不會與人發生爭執,不過孩子打人咬人怎麼辦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了孩子打人咬人的正確教育方法。

孩子打人原因

孩子的這些行爲其實是在宣泄 別把孩子的咬人和打人不當回事

1、表達情緒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對事物的佔有慾就會增強,但是由於年齡的限制不會表達,所以就只能通過肢體動作來表示拒絕。

常見的情形:搶玩具。

2、模仿行爲

一些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是從動畫片、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或是成人的日常表現中學來的,他們並不知道打人的實際意義。

常見的情形:打壞人、打怪獸。

3、過度溺愛

孩子在家都是有求必應,一有小脾氣就哭鬧打人,家長就會覺得孩子還小,都是正常的,就沒有及時糾正,所以便會導致這種習慣愈演愈烈。

常見情形:不給買想要的東西就打人、扔東西。

4、引起關注

一些缺少關愛的孩子可能會通過打人來引起成人的關注,或是來彰顯自己的力量,來表示自己“有本事了”。

常見情形:無緣無故去碰其他人、把自己的“戰績”展示給父母。

孩子咬人原因

孩子的這些行爲其實是在宣泄 別把孩子的咬人和打人不當回事 第2張

長牙了,寶寶牙癢癢

想象一下,出牙的寶寶正在經歷什麼?堅硬的牙齒正在一點點衝破稚嫩的牙牀長出來,牙齒粘膜受到刺激從而產生牙癢癢或者牙痛的感覺。

這個階段的寶寶只知道不舒服或者疼痛,並不知道疼痛的來源,對於寶寶而言,咬人不是有目的性的行爲,只是他們在尋求一種緩解疼痛的方式。可以說,處於長牙期的寶寶都有很強烈的咬人的慾望。

寶寶在發泄心中的不滿

2-3歲的寶寶正處於建立自我意識的時期,非常容易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當寶寶感受到不滿的時候,就容易通過咬人這種攻擊性行爲來表達出來。

比如說爸爸媽媽出去沒帶寶寶,回來的時候寶寶會咬你的手臂來宣泄自己不開心的情緒。又或者你沒收了寶寶的玩具,出於對所有權的保護,寶寶也會咬你。

模仿別的小朋友咬人

0-3歲的寶寶模仿能力很強,當寶寶看到別的寶寶咬人的時候,在寶寶的世界裏,這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他不知道這樣會給別人帶來疼痛。

語言能力缺乏導致

2歲的寶寶喜歡用手和嘴去探索世界,隨着寶寶的活動範圍的擴大和活動能力的增強,寶寶交往的需要快速發展起來。但是由於寶寶還不能用言語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咬人、推拉等動作就成了寶寶引起同伴注意或者表達情緒的工具。

孩子打人咬人怎麼辦

孩子的這些行爲其實是在宣泄 別把孩子的咬人和打人不當回事 第3張

第一招:第一時間控制住事態發展

堅定地告訴寶寶“不能咬人”“不能打人(拍人)”。如果寶寶的情緒(不論興奮或是憤怒)非常激動,立即從他的身後環着雙臂抱緊他,待寶寶的情緒逐漸穩定後,試着帶他一起安慰被他傷到的人,哪怕只是一個非常笨拙的道歉,最好能對剛纔發生的事情做一些補救,甚至讓寶寶一起幫助處理傷者的傷口。如果寶寶的情緒許久不能平復,先代替寶寶向被他傷到的人及其家人致歉,然後帶着他離開現場,找個安靜的地方接着交流。

第二招:瞭解寶寶行爲背後的原因

通過快速觀察、耐心詢問、冷靜分析來推測寶寶攻擊行爲發生的根本原因。不要怒氣衝衝地質問寶寶,因爲寶寶當時常常回答不上來也不願意回答,那樣只會引發你與寶寶之間的衝突。摟緊寶寶,明確表達對他行爲背後的原因表示理解。

第三招:告訴寶寶行爲的後果

告訴寶寶被打和被咬都會很疼,但千萬不可以以暴制暴。培養寶寶的共情能力確實需要漫長的過程,但若對寶寶實施肉體懲罰,無形中也是在告訴他“下次你也可以這樣做”。要客觀地幫助寶寶分析行爲可能導致的後果,但絕不給寶寶製造罪惡感。

第四招:教會寶寶正確地表達情緒

教會寶寶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抒發自己的情緒,比如喜歡對方就拉一拉手,要拉着寶寶的小手示範動作;比如不高興不願意就大聲說“不”,要陪着寶寶一起喊出來;比如遇到處理不了的情況就找大人幫忙,要儘可能把每種情景向寶寶演示得足夠詳細。

第五招:幫助寶寶合理地釋放壓力

儘量通過調整週圍的環境、改變成人的情緒行爲來幫助寶寶釋放壓力。另外,給寶寶準備一些適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帶寶寶做一些他喜歡的事來盡情釋放壓力。

第六招:不要過多評價寶寶的行爲

過多的關注反而會起到強化的作用,所以,平時避免讓寶寶過多地聽到大家對他“打人”“咬人”行爲的談論,也不要因此給寶寶冠上“小霸王”之類的綽號。要多關注寶寶的細微變化,當他有“打人”“咬人”的傾向時,就要及時干預制止。如果寶寶4、5 歲以後還是有明顯持續的攻擊行爲,可以帶着他拜訪心理醫生。

怎麼教育孩子不作出過激的行爲

孩子的這些行爲其實是在宣泄 別把孩子的咬人和打人不當回事 第4張

1、“因事制宜”。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閒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產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纔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爲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啓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啓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纔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爲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