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指南 > 食材 > 鹽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鹽在我們身邊是一種常見的調味料,炒菜無鹽便無味,而且鹽還分幾種,有粗鹽,有細鹽。通過海水晾曬從中提取出食鹽,就成了粗鹽。而細鹽還需要進一步加工而成。關注媽媽網百科鹽專區,瞭解嬰兒爲什麼不能吃鹽,以及嬰兒什麼時候可以吃鹽等問題。
鹽
嬰兒爲什麼不能吃鹽

寶寶的腎臟功能還未發育完全,不足以滲透過多的鹽,攝鹽過多會加重腎臟負擔,同時增加心臟負擔,從而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

攝鹽過多會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繁殖,使得口腔唾液分泌減少,並導致唾液裏所含的溶菌酶的數量減少。溶菌酶有殺菌的作用,它的減少會降低口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功能,從而削弱寶寶的抗病能力。

寶寶的味覺極爲靈敏,只要一點點鹽,他們就會感覺很有滋味。攝鹽過多的話,寶寶即使感覺很鹹但由於不會表達,只能慢慢適應這樣的鹹度,最終口味變得越來越重,味覺發育受到嚴重影響。

嬰兒可以吃鹽嗎

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一道菜中可以沒有醬油,沒有味精,但絕不能沒有鹽。然而,這些看起來“不鹹不淡”的問題,正悄悄危害 着人們的健康,專家紛紛呼籲,應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將食鹽量控制在5克。

研究資料顯示,6個月的寶寶一天需要鈉200毫克,相當於食鹽0.5克。很多日常食物口味雖然較淡,但含有一定量的鈉鹽;如果再額外添加食鹽的話,特別是以成人的口味爲標準,必然造成寶寶鈉攝入過多。

寶寶的腎功能還未發育成熟,過多的鈉鹽會加重腎臟負擔,影響腎臟功能。同時,嬰兒攝鹽過多的鹽會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繁殖,使得口腔唾液分泌減少,並導致唾液裏所含的溶菌酶的數量減少。溶菌酶有殺菌的作用,它的減少會降低口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功能,從而削弱寶寶的抗病能力。

寶寶的味覺極爲靈敏,只要一點點鹽,他們就會感覺很有滋味。

攝鹽過多的話,寶寶即使感覺很鹹但由於不會表達,只能慢慢適應這樣的鹹度,最終口味變得越來越重,味覺發育受到嚴重影響。所以,瞭解這麼多,我們知道了嬰兒是不能吃鹽的。

嬰兒什麼時候可以吃鹽

嬰兒的腎臟還沒有發育完全,不能分解過多的鹽分,在日常飲食中不要過早添加。那麼嬰兒什麼時候可以吃鹽呢?

其實寶寶出生後3個月內不要另外加鹽。3個月內的孩子不加鹽,並不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需要鹽,而是說母乳或牛奶中含有天然鹽分,吃入這些天然鹽分即已足夠了。食鹽中的鈉離子要靠腎臟來代謝,而此時的孩子腎臟功能尚差,腎小球濾過率、腎血流量都不及成人,腎小管排泄與再吸收功能也未發育完善,多吃鹹食必然增加腎臟負擔,影響其正常發育。

3個月後,隨着孩子的生長和腎功能的健全,對鹽的需要量越來越大,便應增加攝鹽量了。中國營養學會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鈉的推薦量是200毫克,完全換算成食鹽才0.5克,而食物中其他成分也含有一定量的鈉。家長對6個月內的寶寶輔食沒必要添加食鹽,以清淡飲食爲主,讓寶寶從小就開始低鹽飲食。

6個月以後,可以考慮適當添加一些,但是食鹽量限制在每天1克以下,父母也不要自己先嚐食,如果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飯菜的鹹淡,又會步入誤區,只要每天給寶寶1-2次添加鹽的輔食即可。1歲以後逐漸增多,對於1~3歲的寶寶,每天做菜時也要儘可能地少放鹽。一般1~6歲的幼童每天食鹽不應超過2克。如果夏季出汗較多或腹瀉、嘔吐時,食鹽量可酌情增加。其實,對於寶寶非常敏感的味蕾來說,蔬菜和水果中的天然味道就很鮮美,而這些食物也含有足夠的鹽。

孕婦可以吃鹽嗎

準媽媽孕期的飲食要特別注意,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孕婦可以吃鹽嗎?鹽分會對孕婦的身體還有小寶寶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嗎?

懷孕期間容易患水腫和高血壓,因此主張孕媽媽不宜多吃鹽。一點鹽都不吃對孕媽媽也並非有益,那麼,有沒有一些既能少食鹽又能刺激孕媽媽食慾的方法呢?

1、強烈的成味感能喚起人們的食慾,所以炒菜時不宜先放鹽,而應把鹽直接撤在菜上。

2、充分利用酸味,如用醋拌涼菜等,因爲酸味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強食慾。也可以使用山楂、檸檬、柚子、橘子、西紅柿等,這些水果、蔬菜均能促進食物的酸感和風味。

3、對於魚和肉類,最好燒的時間稍長一些,使之色、香、味俱佳,以增進食慾。

4、用蘑菇、紫菜、玉米等有天然風味的食品製成各種不加鹽而味美誘人的膳食。

5、肉湯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可以誘發強烈的食慾,因而在製作各種萊餚時,應充分利用肉湯。

6、少用醬油,尤其是在拌涼菜時不宜用。

7、運用甜食和肉湯,合理搭配,花樣翻新。

此外,有以下情況孕媽媽,要明顯的少吃鹽,甚至忌食鹽:患有某些與妊娠有關的疾病(如心臟病或腎病)時,孕媽媽必須從妊娠一開始就要忌食鹽;如發現孕媽媽體重增加過度,特別是出現水腫、血壓升高、妊娠中毒症狀等,一定要忌食鹽。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