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教育 > 生育政策 > 人造子宮真的要來了嗎 我們離人造子宮還有多遠

人造子宮真的要來了嗎 我們離人造子宮還有多遠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人造子宮,目前還需要面臨很多的問題,其實在未來的階段中,人造子宮主要目的是拯救早產兒,而非取代子宮,那麼,我們離人造子宮還有多遠?下面本站小編就帶來介紹。

人造子宮真的要來了嗎 我們離人造子宮還有多遠

人造子宮真的要來了嗎

10月3日,日本《朝日新聞》播放了幾條特殊鯊魚在水箱中游動的畫面。日媒稱,這是人類首次使用人造子宮培育併產下鯊魚,此舉將人造子宮技術的實際應用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此外,《自然》雜誌於9月14日發表了專題報道,稱人造子宮的人體試驗可能很快就會啓動。

9月19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召開了爲期兩天的獨立顧問會議,討論如何將人造子宮研究從動物轉移到人類身上。這項技術已在世界範圍內的數百隻羔羊和一些仔豬身上進行過測試。此次FDA會議並未披露具體的人體試驗方案。實際上,在未來一個階段,人造子宮的首要目標是拯救早產兒,而非取代子宮。

人造子宮真的要來了嗎 我們離人造子宮還有多遠 第2張

我們離人造子宮還有多遠

當前,就人造子宮可行性的討論受到了世界範圍內廣泛的關注,但人造子宮想要真正進入人體試驗,顯然還需要面對諸多問題。

最重要的,就是人造子宮安全性問題。對於此,FDA兒科諮詢委員會此前已經公開了一份簡報文件,提出了4項最爲主要的議題。

首先,需要考慮動物試驗的基礎是否足夠。由於物種之間存在差異,動物試驗需要包括關鍵器官系統的發育和成熟作爲有效性終點,同時還需要將血液相容性(溶血、出血、血栓)、臨牀生化穩定性、組織損傷、器官功能障礙、死亡等作爲安全性終點。此外,試驗需要具備足夠的樣本量、持續時間、臨牀使用時間、風險評估、歷史先例、探索性數據安全性、器械性能、人爲因素的生理評估,以及臨牀病理和組織病理學評估。

其次,必須評估目前的臨牀數據是否足以支持風險評估。考慮到現有的動物模型和臨牀數據有限,需要考慮將一些早產兒結局臨牀研究納入風險評估參考。比如,最新的文獻支持外部膜肺氧合(ECMO)可以降低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發生率,但早產兒的出血率仍然高於足月嬰兒。在出生後過渡到人造子宮期間的血流動力學穩定性也需要考慮在內。

人造子宮真的要來了嗎 我們離人造子宮還有多遠 第3張

第三,必須處理知情同意和兒童保護問題。由於試驗對象是早產兒,只有在能夠證明風險極小的情況下,才能參與試驗。必須提供直接的臨牀效益前景、合理的風險預期,以及至少一種替代療法,並獲得監護人的許可。此外,父母可能會對療法瞭解不足、情緒不穩定、承受心理壓力,因此需要由研究者、外科醫生、新生兒醫生和生物倫理學家共同設計研究,並進行充分的告知。

最後,就是安全監測問題。在人體試驗中,應特別關注胎兒圍生期死亡、早產兒的關鍵疾病、住院期死亡等不良事件。FDA預計,最初將只招募和治療一名受試者,隨後可能逐步增加其他受試者,包括預後較好的嬰兒,以評估生存和長期神經發育等結果。

除了技術安全性問題外,人造子宮想要真正走向應用,更大的挑戰還在於倫理上的爭議。曼徹斯特大學的律師伊麗莎白·克洛伊·羅曼尼斯探討了人造子宮的生物倫理學,她認爲,這項技術會引起一些疑惑,比如誰該被選爲實驗對象?被測試的胎兒在人造子宮中又會受到怎樣的長期影響?

此外,倘若人造子宮真的問世並被應用,父母的職責會發生什麼變化?父母與子女的聯繫是否會大爲削弱?當前人類藉以延續人類文明的傳宗接代觀念還會繼續存在嗎?一旦“人造子宮”與克隆技術結合,同性戀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孩子,那性別角色在我們的社會中還會存在嗎?

此外,在人造子宮技術之下,又該如何定義胎兒?傳統概念上女性有權終止妊娠時,是指與胎兒在肉體上分離的權利,還是指不成爲生物學上親生母親的權利?這些問題既有倫理意義,也有法律意義。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