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指南 > 四季養生 > 把老闆的批評當梯子

把老闆的批評當梯子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涉社會時作爲下級,工作中出現錯誤被上級領導批評是常見的事情。良藥苦口有利於疾病,忠言有利於逆耳,但很多人很難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批判。美國學者戴爾·卡內基經過多年的觀察、研究,任何教訓、指責都會傷害自尊心處於自衛狀態,引起他的極大反感,促使他爲自己辯解。可以說,聞到的話喜歡的人很少。喜歡錶揚,批評,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把老闆的批評當梯子

一個明智的下屬應該如何對待上級領導的批評?

加強組織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在組織系統中,領導對下屬有法定的監督、控制、指導等權力。部下與組織的統一運營背離或不協調或有誤差的行爲時,領導人有責任批評和糾正。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任其而爲,那就是領導的失職。他因此受到更高級領導的批評和懲罰。因此,領導人履行職責,對事不對人。作爲部下應該有至少這樣的組織觀念,受到批評時,領導人不應該故意找到自己的碎片,不應該和自己一起去。這種想法不僅會改正錯誤,還會形成抵抗感情,影響與上司的正常工作關係和同志的感情。

換位思考

上司批評自己的時候,如果覺得不能接受的話,換位置,從上司的角度來看,如果我是上司的話,怎麼處理犯了這樣錯誤的部下呢?失去原則,放任自流,阿姨能搬家嗎?這樣的話,心平氣和,就會正視自己的缺點。只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感情上的事情很多,很難陷入狹窄、偏執、片面的泥潭。事實上,對於許多問題的思考,及時改變思考角度,進入獨特的洞天,突然明亮的境界。

不要太在意領導的批評方式

英國學者帕金森說:即使是個人,也很難不破壞和諧氛圍和親密合作的批評。批評確實是一件難以掌握的事情,對方必須認識到錯誤的危害性,不傷害自尊心,高興地接受,提高雙方的信賴感,往往很難同時做到這一點。每個領導的工作方法、修養水平、感情特徵各不相同,對同一個問題的批判方式有明顯差異。和風細雨式的批判很容易接受,但疾風驟雨式的批判很難忍受。但作爲下級,不可能左右上級的態度和做法。應該認識到,只要上司的出發點好,爲了工作,爲了大局,爲了避免不良影響和更大的損失,爲了幫助你,拯救你,即使態度僵硬,語言過激,方式不當,作爲下司也要適當理解和理解。冷靜地反省,不要討論自己的錯誤,只要糾纏上領導的批評方式是否正確,面對面碰撞,只會加劇矛盾,損害自己的形象。

不能逃避責任

有錯誤,給工作帶來損失,不要自己找原因,強調客觀,強調責任,是最愚蠢的做法。不管客觀情況如何,你畢竟是當事人。也許對你的批評有些過頭,讓你承擔的責任有些過重,但隨着調查的深入,情況的進一步明瞭,是非曲折終會澄清的。一開始就急於爲自己辯白、解脫,結果會適得其反,給人以避重就輕、逃避責任的印象。恰當的做法是:接受批評,並積極着手解決造成的不良後果。隨後,當上級進一步調查原因時,認真配合,逐步搞清真相。這樣,你應該承擔什麼責任,別人應該承擔什麼責任,什麼是客觀不可避免的因素,最終會有公正的結論。任何問題的處理都需要過程,必須學會耐心等待。否則,欲速則往往達不到。

知錯立即改正

從錯誤、失敗中吸取教訓,立即改正,這樣的部下很快就會得到領導的理解和尊敬,得到同事的讚揚。根據心理學家的觀察,當人們看到犯了錯誤的人感到悲傷,後悔責備自己的態度,竭盡全力糾正時,大多數人都會產生同情心,減輕對錯誤的譴責和反感心理,給予熱情的關注和衷心的幫助。這樣,也許會成爲你人生轉變的契機。許多人跌倒後悔悟,從那以後,得到了領導、同事、家人的信賴幫助,走上了自我完善的新道路。應該看到,把被動變成主動,把不利因素變成有利因素,事物就會朝着好的方向變化。

力戒消沉

犯錯畢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很多人的反映是悔恨。心理素質健康的人,能夠很快通過提高思想認識,振作起精神,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重新開始起步,以努力工作來洗刷過失。但是一些性格內向、自尊心過強、敏感多疑、對挫折耐受力低的人,會把問題看得過於嚴重,擔心別人會看不起自己,領導今後也會用“有色眼鏡”看待自己,前途無望了,從此一蹶不振。如果你是屬於後一種類型的人,可以嘗試着從這樣幾個方面調整心態:

一是回溯動因。自己確實不是有意而爲,上級和同事也已經明瞭這一點,這樣想往往心理上就會輕鬆、寬慰一些。

二是在與他人的參照比較中,求得自我原諒。人無完人,偉人也會犯錯誤,何況自己乃一凡人?這樣心裏就會平衡,平靜下來

三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以爲別人在注意你。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以自我爲中心的生活領域,不會太擔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不是你也是這樣嗎?

四是把這次的過失作爲一次接受教訓,磨練意志的機會。勇敢地面對它,深刻反省自己,恢復精神,努力成爲生活中的強者。

五是爭取領導和同事們的理解和幫助。把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關懷和提醒;主動與領導和同事們交流思想、徵求意見,會使他們儘快地改變對你的看法,重塑自己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

英國學者利斯特曾說過:“我能想象到的人的最高尚行爲,除了傳播真理外,就是公開放棄錯誤。”是的,錯誤並不可怕,批評也不可伯,關鍵在於你怎樣去認識它們、對待它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批評中汲取營養,這樣,你就會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麼責任,什麼是客觀不可避免因素,終會有個公正的結論。任何問題的處理都需要過程,必須學會耐心等待。否則,欲速則往往達不到。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