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指南 > 四季養生 > 秋季祛溼養脾穴位有哪些? 秋季祛溼的方法推薦

秋季祛溼養脾穴位有哪些? 秋季祛溼的方法推薦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陰陵泉穴

秋季祛溼養脾穴位有哪些? 秋季祛溼的方法推薦

陰陵泉是脾經合穴,也是祛溼重穴。該穴位於人體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取該穴位時,應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每次左右腳穴位按摩60次,每天早晚按摩一次即可,穴位酸脹適度。

2、百會穴

頭頂中心線與兩耳間連接的交點,大致在頭頂中心。這個洞被溼氣侵入的話,頭痛容易膨脹,頭暈,頭上也有戴帽子的沉重感。刺激這個穴位可以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蓄,還可以健腦寧神。手握拳狀敲打,往返揉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艾灸薰這個穴位。

3、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血海穴又稱百蟲窩、血男,屬足太陰脾經,是治療血癥的重要穴位,具有養血活血、健脾化溼、祛瘀調經、祛風止癢的效果,是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科疾病、肌關節疼痛等疾病的主要穴位。

4、豐隆穴

小腿前外側,外踝尖8英寸,脛骨前緣橫指(拇指)。它不僅是胃經的絡穴,也是脾經的聯繫,對脾胃兩個臟腑都有很好的烹飪作用,是除溼祛痰的重要穴位,具有調和胃氣、補充血氣、醒腦安神等效果。自我保健時用拇指按3分鐘,順時針按10分鐘左右。

秋季除溼養脾穴位

5、神奎穴

臍中部,即臍眼。這個穴位被溼氣侵入的話,脾胃會變得不舒服,腹脹,大便會變得油膩,女性容易引起白帶增多、經血不良等婦科炎症。腹部本身以保溫爲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溼、健身。順時針揉腹部,也可以點燃艾灸薰穴。

6、中腦穴

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4英寸的腹中線上,可以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點就是這個穴位。該穴位對緩解伏天炎熱引起的腹脹、反胃、消化不良、腹瀉、便祕等有很好的作用,還對秋燥失眠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7、天樞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兩寸處。在去除污垢的同時,給出邪氣的方法,在這個穴位刮痧可以加快溼邪、毒邪從糞便中排出,緩解便祕、腹脹、腹瀉、臍周圍疼痛、消化不良、噁心等症狀。

8、足三裏

足三裏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溼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刺激的最好方法是灸。每天睡前用艾條灸,可以幫助陰陵泉除溼。空閒時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十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腳3-5分鐘,艾灸前最好按陰陵泉1-2分鐘。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