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物品 > 行爲習慣 > 雞娃式教育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雞娃式教育

雞娃式教育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雞娃式教育

來源:媽媽百科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繼填鴨式餵養之後,又出現了雞娃式教育,常用來形容家長給孩子打雞血、催促孩子努力學習,而後把孩子當做攀比的對象的一種做法,在中國很多家庭可以見到,如何看待雞娃式教育?下面帶來介紹。

雞娃式教育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雞娃式教育

雞娃式教育是怎樣的?

家長把孩子變成“雞娃”,歸根結底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精英教育”思想在作祟,也從側面折射出家長的升學焦慮和就業焦慮。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抱有希望可以理解,但是,以過高的期望裹挾孩子,真能讓孩子變得優秀且擁有美好的未來嗎?

德國學者曾開展過關於學前教育的討論,討論的焦點是學前教育應該以遊戲爲中心,還是以學科學習爲核心。他們將50個以遊戲爲中心的幼兒園與50個以教授知識爲中心的幼兒園進行比較,並持續跟蹤多年。結果發現,孩子提前學習的優勢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那麼持久,最多隻能保持到小學四年級。從四年級開始,他們的成績會出現斷崖式下滑,特別是在閱讀和數學方面,劣勢更甚。同時,在社交和情感上也出現一定程度的滯後。

將孩子變成“雞娃”,其結果無非兩個:一是成爲父母期望中的“學神”“學霸”,順利進入當地重點小學、重點中學,最後考上理想的大學;二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進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最終一事無成。我們都期望看到第一種結果,儘量規避第二種結果,但現實是殘酷的,真正能成爲“學霸”的孩子少之又少,而平庸之人卻數不勝數。改變“雞娃”式的教育方式,需從轉變學校的育人理念和家長的育兒觀念入手。

就學校教育而言,要樹立“人人皆可爲堯舜”的育人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名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家長的“雞娃”情節,是其對孩子的不合理期望所致,同時,中小學重視尖子生培養忽視中差生轉化的“精英教育”行爲,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請記住,遠不是你所有的學生都會成爲工程師、醫生、科學家和藝術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爲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假如學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項教育任務,那麼放在首位的是培養人,培養丈夫、妻子、母親、父親,而放在第二位的纔是培養未來的工程師或醫生。”

雞娃式教育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雞娃式教育 第2張

事實上,教師眼中的“尖子生”,將來也不一定如家長和老師所願——成爲出類拔萃的人才。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談到過一種現象:“現在的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創意最好。”學校教育面要向全體學生,充分挖掘每一名學生的潛能,這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淡化家長“雞娃”情結的現實需求。

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長不能爲孩子設置過高的期望值,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充分發揮其興趣和特長,讓孩子成爲真正的自己。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家的孩子不可能成爲“別人家的孩子”。家長試圖通過“雞娃”式的養育方式,讓孩子成爲一個“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的全能“超人”,必定會掩蓋或扼殺孩子真正的特長,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平庸。

如何看待雞娃式教育?

“雞娃”是一種用來形容家長給孩子打雞血、催促孩子努力學習的新說法,多用於焦慮的城市中產家長——他們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升學長征落實爲從學前班到高中環環相扣的奮鬥計劃,然後滴水不漏地嚴格執行。

“內卷化”是指一個系統發展到一種形式的時候,內部個體的努力無法使系統轉化爲一種更高級模式的現象。內卷化使個體互相競爭,這消耗了內部的資源,但是卻無法爲羣體帶來益處,只會使少數人受益。比如,孩子上學,一個孩子上輔導班,逼得大家都去上輔導班,最後排名還是沒變,只有輔導班受益。

雞娃式教育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雞娃式教育 第3張

中國家長對教育不計成本的投入甚至被認爲是一種文化現象。在《向上流動》一書中,有一個觀點:成功羣體的文化中都存在三股力量:優越感、不安全感和剋制力。

這三個要素中,不安全感或許最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在一個向上流動通道不斷收緊,向下墜落的可能性始終懸置頭頂的社會裏,家長雞娃的基本動力,就是對孩子自身價值或未來社會地位的焦慮和不安。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十多年前,以高考爲導向的應試教育被普遍認爲是一種壓抑中國孩子批判力和創造力的教育模式,需要倡導一種更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

時至今日,在高考依然是一個客觀事實、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人們一方面意識到素質教育與社會階層之間的隱祕關係——素質教育正日益成爲一場“精英階層自我複製的遊戲”——另一方面也對應試體制下嚴格制度紀律的價值產生新的認可。

其實,我們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條理性、決策力、毅力和勇氣,讓孩子在自由探索中發現“活着的意義”。唯有這樣,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才能打破人類學家項飆所說的“陀螺式的死循環”,從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願望出發,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